如同奥运金牌对国家综合实力所具有的表征意义一样,诺贝尔奖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刚刚从悉尼奥运会的喜悦中平静下来,我们又有了这样的企盼,日益强大的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涌现出荣膺诺贝尔奖的公民。考察诺贝尔奖“夺奖大户”美国的情况,人们不难发现,美国之所以造就了如此之多的诺贝尔奖得主,除了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学术气氛以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其充足的科研经费。在2001年度预算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达853亿美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席科尔韦尔说,他们对优秀科学家的资助不遗余力,从而形成科学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过78位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包括今年得奖的4位。
    在本年度诺贝尔奖得主中,美国人共有8位。而1985年以来,33位化学奖得主中有20位是美国人,或在美国从事了大部分研究的人;37位物理学奖得主中有23位是美国人,或拥有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22位经济学奖得主中有15位是美国人。诺贝尔奖神圣,但不神秘。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60年代,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成功地以人工方式合成了牛胰岛素,这更是一次几乎到手的诺贝尔奖获奖机会。从当时该领域的国际水平看,这项成果无疑具有获奖资格。但由于种种原因,诺贝尔奖基金会没能对此表现出应有的关注。如果说以往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落后,那么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强大,诺贝尔奖的门槛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已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咫尺!不久前,杨振宁博士在京指出,中国至多在未来20年内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假如经济增长得快,还不止一个。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当中国科学家终于在斯德哥尔摩金碧辉煌的市政大厅里实现了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时,最可能的领域是什么?专家预言,高能物理和生物科技。迄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5次授予高能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的高能物理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目前有不少科研课题已站在世界前沿,一旦取得成功,那也许就不是一项诺贝尔奖的问题。中国还是少数几个拥有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国家之一。正如丁肇中教授所言,中国科学家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一流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理论和实验水平也是先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