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浮出水面
    传统社会人们所说的受教育是指接受一次性的正规学校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并把博士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后)视为个人接受教育的终结点。但随着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到来,那种个人一生只能接受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已不再适应急剧变革的社会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主张个人一生不断学习,多次受教育的“终身教育”观念。
    沈阳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施晓光博士认为,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其主旨是教育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即把教育视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项事业;在空间上具有开放性,即把封闭的学校教育系统拓展为开放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系统的整合。终身教育驱动了各级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个人生活和工作做准备,而是为帮助个体建立一个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我的智力和非智力体系服务。教育将要塑造的也不再是“只会学习”或“只会工作”的人,而是“既会学习又会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它把人的视野从狭窄的学校教育约束中引发出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实施教育活动,使教育的范围大大拓展,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人人崇尚学习”的学习化社会。
    呼唤建立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王太金教授认为,在现代化社会里,终身教育应该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对此反应最灵敏的是那些已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以往和应届毕业生,他们纷纷涌入学校读研充电,那些已经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也通过自学考试等途径积极谋求学习的机会。
    王教授提醒,目前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大学校教育体系基本上集中在学龄期教育,对成人的继续教育仍显薄弱。而成人教育恰恰是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它包括对尚未完成初、中等教育者实施的基础教育,对就业、上岗、转岗的岗位培训,对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及对各类人员的社会文化教育。然而目前的成人教育特点尚未体现出来,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机制不够灵活,仍然局限于学历、学位教育,没有发挥出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中应该发挥的功能。
    开原市委书记赵学明也有相似观点。他认为,对县级领导干部在职教育的社会化服务还不到位,其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那么,怎样为基层干部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呢?开原市委充分发挥“市委学习中心组”的主导作用,对各级领导干部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聘请专家和学者为经济顾问,定期来讲课,提供经济发展信息;积极组织干部参加各级党校和有关部门的短期培训;组织干部参加党校、大学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高层次专业学习。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了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学习既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也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三者相互衔接,缺一不可。与学校的学习环境相比,社会与家庭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民性的不断学习热潮并未掀起,一个有利于大众化的学习环境也未形成。以图书馆和书店为例,小型图书馆因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多是陈旧书籍,新书补充不进来,并未真正起到为大众提供不断学习,不断补充知识的作用。大型图书馆的新书由于数量有限等原因,读者又不容易及时借到。而书店里的新书数量可观,质量却难以保证。如有关知识经济的新书可谓琳琅满目,虽然版本不同,名字各异,玩的却都是一样的文字游戏。
    目前社会上带有实用性、功利性的学习氛围可谓非常高涨,这从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各种学习班中可见一斑。但为名利学习进修的做法也实在与终身教育的内涵相悖。
    终身接受教育,不仅需要单位最大限度地为工作人员营造学习氛围,提供学习的机会,更需要每个人自觉地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学习,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自我充电,这才是终身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