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助学贷款 一杯难咽的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03

    有一个统计数字:截止到去年新学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全国金融机构助学贷款余额为15.9亿元,比年初5.84亿元增长172.3%。10月发放助学贷款的数额比9月又有较多增加。

    助学贷款是件好事,因为有这些钱意味着本来上不起学的人可以上学了。但对少部分学生和大多数银行来说,这十来个亿却可能会成为一杯难咽的苦酒。

    用什么还钱

    新的助学贷款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上的:从观念上、思想上、道德水平上,相信大学生会还贷。因为随着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们不会因这几万元钱而影响一生的事业和发展。但这却有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算一笔帐:一个本科生4年贷3万元,如果不展期,在毕业后4年还清,即使不算利息,每月也要还700元左右。如果他们毕业后不能找到待遇较高的工作,还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仅1000元左右。除南方和沿海发达地区及国内其它少数大城市外,刚上班的学生工资到不了1000元。以笔者所在的沧州为例,行政单位刚上班人员工资不足700元,在金融系统工作的1000元左右。这还是收入稳定且比较高的。如果让他们一个月拿出700元来还贷款就根本生活不了。因此,对为数不少的学生说,助学贷款是个两难选择。不贷上不了学,贷了还不起款,在信用体系已开始建立的今天,一个“无信”的人将很难被社会接受。面对将来还钱的窘境,助学贷款对那些毕业后一个月挣不到2000元以上的学生来说只能是一杯苦酒。

    靠什么要钱

    《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对于银行贷款如何收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这样写着:高等学校在读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要按规定填写借款合同,承诺离开学校后向贷款人提供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承诺贷款逾期一年不还,又未提出展期,可由贷款人在就学的高等学校或相关媒体上公布其姓名、身份证号码、予以查询。其实这两个承诺对于大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约束,只是“良心买卖”。“良心”坏了,谁也没治。高校自己向特困生发放的贷学金,每年也有相当数量收不回来,银行的状况只会更差。另外,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追踪起来难度大,银行收贷的成本就会增大。即使国家财政贴息,国家负担呆坏帐,也同样需要占用银行大量资金。在储蓄存款分流银行筹资困难的情况下,占用大量信贷资金发放助学贷款,对很多银行来说将是一杯苦酒。

    该怎样花钱

    既然贷款政策已放宽,大学生能较方便地申请到助学贷款,那钱就应让他们自由支配。青年学生虽观念超前、思想活跃,但绝大多数能对自己的消费负责。

    把助学贷款看成完完全全自己的钱,拿出一小部分让自己的手头宽裕一点,让自己的大学生生活丰富一点,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再者,大学生用助学贷款去旅游未必就不是件好事情。你想,美术系的学生一年不出去一两次写生,叫他们如何创作?中文系的学生不亲身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物,如何写真情实感的文章?

    但这阵子,媒体上助学贷款成了“旅游贷款”、“消费贷款”的批评不绝于耳。这些批评总有意无意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你都穷得贷款上学了还玩什么玩?因此,有的学生花的虽是自己的钱,就因为这钱是贷来的就变得理不直气不壮,似乎矮了人一头。一杯“酒”下肚,才发现苦遍了心肝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