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与知名学者去给中学生讲课,真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杀鸡用了牛刀”?这使人想起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学者费曼的一段佳话。
    作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年薪最高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费曼对理论物理学作出的最后一个公认的“伟大贡献”是什么?是给大学新生讲课!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大学生们仍按40年代设置的课程接受教育。入学头两年往脑子里塞进一大堆经典物理,到第三年开始接触相对论等新的理论时,头脑已经被前两年的沉闷弄得异常麻木。一位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教授忽发奇想:为什么不可以让费曼来试试呢?
    那时还没有任何一个大物理学家教过大学新生。费曼是个最喜欢离经叛道的挑战者。他立即接受了这个邀请,一讲就是两学年。这个声名鹊起的伟大尝试后来被精心汇集成《费曼物理学讲义》,成为物理教育的经典。其突出特点是“将基础物理学中公认为困难的概念变为能让广大听众所接受的东西”,“他是伟大的传播者,在每一次演讲中,听众没有不开怀大笑的”———这可是物理学!
    后来,费曼自己也认为,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并不是获诺贝尔奖的那项研究,而是这次讲课。“科学理论可以来了又去,被更好的理论所取代,但(讲义中)科学的方法,发现事物的那种快乐,却是所有科学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
    我想,费曼对自己的这个评价,一语道破了大学者做基础教育的意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学者对某一学科的研究越深,就越是接近这门学科的精髓,越有“真货”,就越是清晰透彻———费曼在讲义中,只用了9个方程和不到半页纸,就概括了从牛顿经麦克斯韦直至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所有内容!这种简洁和清晰,对初涉此道的年轻学子尽快把握学科精神,是无价之宝。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讲授是“个人”的、“活”的。它不是对教科书的照本宣科,而是讲授者本人的探索和发现。它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这种知识是如何得来的;这种讲授中有必须得到解答的问题,有前人和自己曾经的弯路和陷阱,有如何思维,如何尝试新的办法,以及探索中的种种苦恼和欢乐。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具有巨大的人文驱动力。
    在这方面,“研究者”所能给予学生的东西,将远远超过单纯“教育者”所能提供的。而这种讲课也绝非单向的传授,和学生交流让学者必须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极大地刺激他们本人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种教育的价值,开始请各方面“大家”走上中学讲台,但远远没有蔚成风气。如果我国大学、科研机构有名望的学者和专家们,每人每年都能走上中学或大学新生的讲台讲几次课,他们所能灌注到基础教育中的探索精神,将是素质教育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