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上海教授走近中学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04

    本报讯北京大学物理系潘国宏、叶学敏两位教授近日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母校上海北郊中学的科技节,他们与另外5位国防科技、信息产业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被聘为“校友讲师团”首批成员。如今在中学校园见到大学教授已不是稀罕事,教授通过兼职、开设讲座、辅导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与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参与中学教学实践,这在本市高校近9000名教授和副教授中已占相当比例。大学教授走进中学课堂,不仅让中学生大开眼界,也给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送来了新风。

    教授走近中学生,打破了中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有利于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上海中学、复旦附中、七宝中学、大同中学、华东师大一附中等学校都与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高校的教授保持着密切联系。除了开设讲座、举行座谈,一些教授还直接辅导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在他们的指导下,许多中学建立起基因实验室、物理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有机会接触科学前沿。与教授近距离接触,使学生们获得很大受益,他们在教授书房呆上半天,可能要比上几堂课的收获更大。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都给他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无法领悟和感受的。

    教授的到来,也让中学教师领略了风格迥异的执教理念,开拓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杨浦高级中学迄今已有50多名教师与来自复旦、同济等高校的教授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教研工作,他们在教授的言传身教下成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据该校校长康士凯介绍,有了教授们的“智力支援”,在开展研究性课程的探索中,学校已经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的培养周期大大缩短。

    教授的到来,加强了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在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基层的丰富实践也给高校的研究活动带来了勃勃生机。在上海师范大学,“到中小学去,让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融合进生动丰富的教育实践探索中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深入基层学校正逐渐成为众多教授的“必修课”,许多课题就是教授们在与中小学的合作中产生和完成的,如上海市育才中学整体办学特色的理论研究,世界外国语中学、小学的教学特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