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双向选择:带给师范生什么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08

    前些时候,杭州市教委2001届毕业生招聘会在杭州师范学院举行。据悉,自去年首次试行在师范生与用人学校之间实行双向选择的政策,今年继续试行该政策。

    招聘会上,有来自杭州市的120余个单位在文科楼摆摊设点,招聘所需师资。杭师院有1000余名2001届师范类毕业生前去应聘,与此同时,浙大、浙工大、上海师大、浙师大也有部分毕业生特地赶来参加招聘会。到下午招聘会结束时,杭州市区约有45%的学生与用人学校签订了协议。今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数学、中文、计算机、体育等专业学生销路较好;而生物、美术等专业仍面临师资饱和的严峻现实。

    风景这边独好

    众所周知,以往师范毕业生都是由教委统一分配,并不存在对学校的选择;学校对学生选择的余地也较小,而从去年开始试行的双向选择则给双方都带来了更大的自主权。面对双向选择,师范毕业生的心态不尽相同。

    许多本科毕业生主动选择去初中或小学任教。面对激烈竞争,如何给自己定好恰当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同学的选择,正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未雨绸缪,用现在还相对较高的本科学历,去初中、小学任教,游刃有余之外,则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充实自己。在前几届杭师院的毕业生中,不乏有志于这些地区教育事业的学生,有去海岛的、有去西部地区的。他们的作为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另一方面,双向选择意味着用人学校也有了对毕业生的选择权利。在招聘会上,许多学校在选择毕业生时,学习成绩已不是主要衡量标准,而更注重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一句话,学校更看中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这给师范生敲响了警钟。双向选择已经把我们毕业生推向了就业市场,有市场就有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准备好了吗?

    竞争依然激烈

    今年杭州市区的中学教师岗位缺口500余人,再联系这两年报考师范的连续升温,似乎师范生的毕业分配前景一片光明,但是从双向交流会上的情况看来却并非如此,这当中还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师范毕业生的择业心态、用人学校的选择标准等等。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甚至于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一项调查表明,近两年来“长线专业”如数学、物理、中文、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在杭州市区美术、化学、生物等专业已经连续两年面临师资饱和、分配较难的困境。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有超前考虑,根据实际需要扩大招生。

    有关方面告诫,不能被“师范热”的表象所蒙蔽,目前师范生就业形势较好只是相对的。因此,我们更要未雨绸缪,提高毕业生的各方面素质,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取得胜利。

    在双向选择政策引进师范生毕业分配后,竞争加剧,推销自己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学校和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责无旁贷。据了解,外地某高校花钱为部分毕业生做广告,这种加快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步伐的做法,显然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我们怎么办

    面对双向选择,学生又该做些什么?

    招聘会上,毕业生手中一沓沓精心设计的“个人简历”,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记录着同学们4年的硕果:各项专业成绩、各类竞赛证书、各种技能合格书、个人的小结鉴定和教师的评语等等。应该说这本简历的书写足足花费了每个人长达4年的努力。那些以为进了大学便可高枕无忧的人,是无法临时拼凑出一份让各方面都满意的简历的。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所能做的,便是抓紧时间,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去接受市场的考验。

    以往的毕业分配中,也总有一些同学本身素质不怎么样,而依靠家长或朋友的关系,谋得较好职位。在这次的招聘会上,却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位家长急匆匆赶来询问工作人员,她的孩子签约了没有,回答是签了,然而却不是家长希望的学校。事后,我们找到那位学生,他却说:靠父母不能靠一辈子,早些面对社会,最终收益的还是自己。

    双向选择究竟给师范生带来了什么?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将市场竞争机制引进分配,必将更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