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学科建设:师范院校转型的关键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14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抓好学科建设意味着抓住了大学发展的“龙头”。

  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的北京师范大学,在“十五”规划中确定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为此提出了“十五”期间学科建设蓝图,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实现向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文、理、工、管协调发展的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历史转型,开创百年高等师范院校转型之先河,顺应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呈现出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整合的趋势。

  探索和实践之一:处理好优势、特色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关系

  传统师范大学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促使北京师范大学面临着既要保持和加强传统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即巩固和加强在教育学科以及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又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工、医、农等综合性大学学科的双重任务。

  2001年,北师大启动了“4+X”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学生入学3年后,进行一次“职业分流”的选择。其中一部分学生4年毕业后考取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实行“4+3”模式;另一部分学生通过适当筛选,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获得硕士学位,实行“4+2”模式;余下的一部分师范生则通过第4年学习专业及教育类课程,获得该师范专业学士学位,即“4+0”模式。改革后的培养模式,打破了单一的教师人才培养格局,促进了师范教育体制层次结构的优化,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人才培养新机制,较好地发挥了北师大基础学科和教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北师大拥有实力雄厚的文理基础学科。学校在这些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的生长点,发展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学科。同时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材料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和药物工程等有关工科学科;其次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繁殖、农业资源利用等作为农学门类的起步学科;将放射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中药学等作为医学门类的起步学科。管理学科也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在2001年成立北师大管理学院的基础上,学校准备进一步整合力量,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企业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等领域有新的进展。

  北师大这一学科调整的思路和改革方向取得初步成效。2001年底,北京师范大学共有16个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人文科学3个,社会科学5个,理科6个,工科1个,进入综合性大学的行列。

  探索和实践之二:处理好学科组织新体系与院系管理旧体制的关系

  学科的成长、分化与综合,学科群的形成有其固有的规律,相应的学科组织则更多地表现为学术功能,这就难免与具有强烈的行政职能的院系管理旧体制产生一些矛盾。

  在学科调整中,北师大既在学科设置的综合性方面下功夫,又加速院系调整工作,促进已有学科的交叉综合。在学院的范围内,组建一批面向实际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将原属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紧密地联结起来。学校鼓励教师在编制、隶属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参加跨学科、跨系所的聘任、合作。北师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经济研究中心、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遥感与GIS研究中心、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等,就是以重大科研课题为结合点的跨系科的研究中心。目前学校有6个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还以人才培养为结合点,建立跨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这样,就在全校形成了一个纵横交织、有虚有实、灵活开放的学科体系。

  学科群组织具有更为强烈的学术功能,学科群是由若干学科模块进行功能整合而构成的,学科模块可能是整个二级学科,但更多的是二级学科的某些方向,它不会是一个系。同时,学科群也应当囿于某一学院,它是变动的、发展的,整个学科群由带头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递进型的组织框架。因此,学校按一级学科设置学院,二级学科设置系所、中心,以更好地适应学科组织体系。

  探索和实践之三:处理好学科带头人与学术梯队的关系

  学科带头人是学术梯队的组织者和“领头雁”,选择和造就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当前,许多高校在引进学科带头人时多许以重金,但北师大在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科建设的软环境,注重营造学科带头人与学科群体的协调的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等,创造团结和谐、学术民主、有凝聚力的小环境,以吸引优秀人才,突出学科带头人的地位,发挥学科带头人及其组成的各种专门委员会的作用,给学科带头人更多的发展学科的自主权。近年来北师大引进的3位院士以及一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都对学校的良好氛围给予肯定。

  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保证,也是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术梯队成员的年龄结构要力求使之呈现承接有序的最佳状态。北师大已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但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仍是今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点。

  探索和实践之四:处理好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关系

  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往往更注重学科规划,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科的过程建设与管理。

  其实,学科建设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涉及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措施等。有了规划必须有经费投入、队伍组建、人才引进、设备购置等一系列的措施保证,所有过程管理围绕着实现目标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北师大非常重视管理制度在学科建设中的保证作用。在2000年实施的津贴分配改革方案中,北师大对学科建设岗位的任职条件和基本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如指导、组织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规划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推进学术交流,组织学术梯队;每年向学校提交1份学科建设咨询报告;每年在本学科最高学术水平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等。

  北师大还特别着力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自检评估制度。建立竞争机制就是学校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在校内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建立激励机制就是对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自检评估制度就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此体系包括学科发展方向、学科水平、学位授予权、科研规模、科研成果、教学水平、学术交流情况、学术梯队等。

  探索和实践之五:处理好学科建设与资金投入的关系

  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聚合,更离不开资金的保障。学科建设也是如此。资金的投量和投向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

  资金的投入首先要为学科建设搭建良好的资源共享平台。这是学科建设整体提高必不可少的“硬件”。其次,要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的创新发展。无论是新学科还是基础学科,对其创新群体都要给予不遗余力地支持,促使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第三,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学科建设。

  近年来,北师大已投入上千万元,先后引进了国际一流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校园网络信息系统。在“十五”期间,学校将投入数千万元,强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陆续建设数字化图书馆,逐步建立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研究、应用和开发基地。2002年,北师大已投入4000万元,用于学科建设,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推进创新群体的建设,努力促使学科建设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