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育视点:课程上网 喜忧参半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13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它向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越来越广、越来越强。教育与网络相结合,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改善教育方式的必然要求。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为课程上网准备了充足的网络资源。课程上网前景是很好的,所起的作用也是积极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值得关注、需要解决。课程上网,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课程上网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课程上网后,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网预先了解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基本内容,大大方便了学生们针对性的预习。特别是那些选修课程,以前学生们只根据课程名称来判断是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有时难免出现偏差。一位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告诉笔者,他在一年级时看到学校开设了《美学》选修课,便以为这是一门与美术相关的课程,因为自己喜欢画画,就毫不犹豫地选上了。可是到了课堂上他才知道,这是一门哲学味道很浓的课程。虽然多学点知识没什么不好,但毕竟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符合。学校实施课程上网工程后,他和他的同学们在每个学期初填报选修课时,就会先到校园网上将可选课程大致浏览一下,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课程上网方便了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的自主学习,这是课程上网的最大益处。由于每门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精讲、细讲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问题。课程上网后,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浏览网上的教学内容,弥补自己所学的不足,还可以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开拓自己的视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0级的几位学生说的话很有代表性:“课程上网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学习这门课程,只要我们有时间而且愿意。

     另外,网络互动性的特点,使得课程上网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大大方便了教、学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上海外国语学院网络中心的负责人告诉笔者,外语交流平台是该校校园网人气最旺的地方,很多学生在这里用外语写作、聊天,这极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应用能力。

     目前课程上网存在的几个问题

     课程上网是教学走向现代化的需要,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上网工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有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存在。

     首先,上网课程的内容仍需充实。笔者注意到,很多校园网中的上网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只是将这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复习题上传到网上。另外,也有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长时间不变,使得这些网上课程的内容不能够做到即时更新。

     其次,教师的网络知识仍需提高。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经常上网,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却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上网,网络知识一片空白,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的教师,更是对网络讳莫如深,毫无知晓。不少课程虽然上了网,但授课教师却不上网,便无法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课程上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复旦大学,笔者在征得一位熟知的老教授的同意后,打开了他设在校园网上的电子信箱,发现里面竟有二十几封未读信件。原来,这位老教授从来不上网,根本就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多学生给他写信。

     再次,课程上网给学生们提供了旷课的条件。既然教学内容、复习题等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就不愁考试过不了关;既然不愁考试过不了关,那么对于那些只为学分而奋斗的学生,去不去课堂听课就是两可了。即使去了课堂,很多学生也懒得记笔记,考试之前从网上下载一份,方便又省事。甚至有学生直言不讳地说,他喜欢课程上网,就是因为课程上网后更方便逃课了。

     课程上网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上网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比,即使所讲的内容相同,前者的教学效果也肯定好于后者。有人认为,课程上网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负担就会减轻,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应该说,课程上网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这是课程上网后每个教师面临的新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课程上网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如果解决不好,那么课程上网就可能弊大于利,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

     课程上网虽然有利有弊、喜忧参半,但它不失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教学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利弊相依,关键看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它、更好地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