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改探索,长沙第三十二中的精神至少值得鼓励。但我觉得,目前很多地方正在推行的教改,比较注重的都是形式,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这样说呢?先说说这6条规定中的第3条: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有权沉默。表面上看,的确是民主教育走进了课堂教学。但这种民主,更多是形式上的民主,因为第3条规定最后一句说得明明白白:教师不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也就是说,推出标准答案,教师只是在方式方法上准备改进,但归根结底,目的还是要推标准答案的。由此可见,这些教改举措,尚没有触及实质性的内容。而那些实质性内容,才是影响素质教育和教改成效的真正死结。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有权沉默固然是好。但作为一个文科教师,我不相信:孩子们,特别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中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没有自己的看法!那么,是什么让他们沉默下来的?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提问,大都只在小学时期,一进初中或者高中,学生们就懒于答问了。偶有几个积极参与回答教师提问的,背后可能要遭受同学们的讥笑。为什么呢,不是不会,而是不屑和讨厌,过多的标准答案(特别是文科方面的)影响了他们的说话兴趣和学习兴趣。
比如我上课时就从不提问学生。大学毕业实习时,我曾听过一所著名中学的历史课,教师一上去就问:同学们,咱们上一节讲的什么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拖着嗓门儿叫:第-一-次-世-界-大-战!嗓门之高之齐整,着实吓了我一跳。教师接着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是哪一年啊?学生们又是异口同声一声吼。总之,一节课下来,全是这种弱智游戏,可把我吓坏了。等我成为教师后,就坚决在课堂上杜绝了类似的弱智游戏。如果一门课,全都是些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教师又有什么必要在课堂上问呢?反正也问不出新鲜花样来。
我历来认为,文科学习,其目的应该是求疑和求异。第一,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第二,要有独特的视角。哪怕是一家之言,只要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应该给高分。可我们的教育恰恰是求同。去年高考作文题的核心是想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在我们实际教学中,答案只有一个,而且还是标准答案。
我的课里有一题是这样的:按你的认识评评拿破仑。我当时就跟学生说了:人家表面上是要你按自己的认识评论拿破仑,实际上可不是这样的啊,犹如人家留你吃饭,那只是跟你客气,千万不要自作多情。你要真按自己的认识写了,肯定是零分,你的认识就是书上的认识,书上的认识就是咱们的认识。学生听了“哗———”地笑了。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理,有1000个学生,就有1000个拿破仑。可我们的教育容不下你自己的答案。既然教材都替自己回答了,学生只好选择沉默!
再看这6条规定中的第4条:学生课堂看闲书,教师要反思自己的课堂吸引力。这一点笔者倒是深有同感。我常跟学生说:不想听我的课,可以,你就是在下头瞧菜谱都行。通常讲课时若不按课本,他们其实是很乐意听的,相反,你只要一讲课本上的,学生就打呵欠。所以我感觉,只让教师反思自己的吸引力是不够的,现行考试制度下,教师也许能加强自身的吸引力,但有吸引力的教师,却不一定能让自己的学生得高分,因为最后还是用考试说话的。就我自己而言,为了对得起学生,常把一节课分两半,第一半讲课外内容,第二半总结试题答案。可谓是:一手抓素质,一手抓应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总之,如果教材、考试内容、考试方向、教育理念等实质性问题不改,教师个人的努力也将很有限,那些教改措施也将仅仅停留于形式之上。教改绝对需要形式的促动,但还应该继续朝前走,以形式改革带动实质改革。千万不要在此停步。
(作者为河南安阳第二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