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清华大学毕业生赴美留学4年的时钧毅然返回祖国,与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呻吟的同胞共赴国难。如果说此举主要导源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那么,50年代中期提出入党申请之时,时老已把爱国和爱党的情怀统一于对事业对真理的人生追求之中。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位27岁就担任中央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1956年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权威学者,在经历了被错划为“右派”等22年的磨难之后,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但没有泯灭,反而老而弥笃。“我将在党组织领导下,服从组织,用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我有生之年,继续为党的化工事业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时钧院士的入党誓言,既是对他过去的总结,也是对他今后的要求。这种与不断攀登国际学术前沿同样执著的对信仰的不懈追求,为我们所有时钧先生的学生、为我们所有的同志,特别是向高层次人才冲刺的研究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信仰共产主义就意味着赤诚奉献。在时钧的学生中,涌现出十多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这是他对祖国乃至人类社会进步的奉献;改革开放以来又培养了1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这是他在向新世纪、新千年人才传递春蚕、红烛精神的火炬;而几乎罄其所得设立“时钧奖学金”,又是一种与信仰紧密联系着的奉献。
离开了信仰与奉献,不但在品格情操方面不敢望时钧院士之项背;在学术成就方面,也不可能企及他所达到的高度。信仰、奉献应该是当代青年的必修课,也是所有共产党员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