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从幼儿园说起,大家请随我的思绪一起回到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阿姨们好像都是那么和蔼可亲,都很疼我们:怕我们吃不饱了会不长个,怕我们跑太快了会摔跤,怕我们伤心落泪成不了真正的男子汉,因此认真呵护每一个幼小的身体和心灵。我们喜欢上幼儿园,我们同样喜欢回家见妈妈。在幼儿园的时候,阿姨就是我们的妈妈。她们不仅会照顾我们吃穿,还会教我们知识,教我们道理。而一个人最初的道德观念大多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阿姨常告诉我们: 好的东西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这样你会享受到两份快乐;
    要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
    不拿其他人喜爱的东西,因为当你丢失东西时会很难过,别人当然也会;
    见到老师要鞠躬,问好,因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于是我们就言听计从,为了得到午饭后的那朵象征好孩子的“大红花”,我们总是: 捡最小的水果;
    把自己最喜爱吃的糖果拿到班里分给大家; 吃饭时再饿也要排好队,按顺序盛饭;
    悄悄往家庭条件不好的小朋友碗里夹肉……
    德育效果非常好。我们还会监督那些自私自利的小朋友,让他改正缺点,只要他改正了,我们还是好朋友,无须耿耿于怀。虽然不懂什么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我们做到了。
    这就是幼儿园的阿姨教育我们的方法,虽然简单,但细想想:她们确实很懂教育理论,明白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什么,了解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知道孩子们心理最需要什么。我们虽然是阿姨心目中的“好孩子”,但在其他大人眼里,我们是“太小,不懂事的”顽童。他们盼着我们长大!
    后来,我们进了小学。学习成了我们的主要目的,但老师们也很重视培养我们的品德。他们组织我们看电影《雷峰》,从此讲桌上的那瓶墨水就永远用不完,班里的地面就总是一尘不染。老师们常说:好孩子不撒慌,谁撒慌就长很长很长的鼻子(于是我有时心虚得不能成眠,怕第二天就不能见人,赶紧向老师说明真相);上车要给奶奶和爷爷让座(所以我几乎没怎么“坐”过公共汽车);要敢于和坏人坏事做斗争(以至于我买了本《少林武攻绝学》偷着练);要做到拾金不昧(总是攒零花钱等着上交)。这就是我们的道德素质,相信你也跟我一样优秀。因为我们的老师总认为:孩子只要一开始根不正,就一定是个危险品。所以他们也懂得教育的真髓,也明白孩子们所能够接受的德育方式,因此他们的教育也是成功的。我总觉得他们是可爱的,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但我们还是家长眼里的“幼稚的”儿童。
    六年的中学应该是最难忘的。可在我们的记忆中,真正值得回忆的东西却不多。老师见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上中学,意味着你们该长大了,不要老是贪玩了!”(好像人长大了就不能玩了,那干嘛要长大呀?)带着深深的疑惑进入了中学阶段。上课、作业、考试、补课弄得我们不可开交,晕头转向,于是便意识到:确实没多少时间玩了,因为我们除了睡觉,再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好电影再也没包场过,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考试不考电影上的内容。原来老师们常教给大家的做人的道理,已经演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政治课本。老师们眼中的好学生不再是乐于助人的同学,而是班里成绩的佼佼者。我们不再把前排的位置让给别人,因为我们想在分数上超过他;别人不开心时,我们很少去劝他,因为我们没时间;远远看见老师就躲着走,因为怕他检查昨天的家庭作业;一到星期天晚上,就像世界末日,因为我们真的不喜欢学校……这就是我们的道德品质,这就是我们的德育水平。老师的一句话:“考不上大学,什么都白搭!”把一切以培养品德为目的的活动判处了无期徒刑。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因为这些教师忘记了教育的真谛:“塑造人类的灵魂”。这些被冠以“工程师”荣誉的人们除了得到一些虚荣外,失去的却是孩子们永远的信任和爱戴呀!如果说幼儿园阿姨们走入了孩子的心中,那这时的中学教师恰恰从孩子们的心中走出,而且固执的站在同学们的对立面上,还总以为是在“爱”学生。这就是德育的倒退呀!为什么德育失败了,因为把它充当了片面提高分数的牺牲品和代价了!于是这时,我们的逆来顺受被大人们评价为:“懂事的,快要长大”的孩子。
    当我们大学毕业,终于“刑满释放”的时候,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们不再为了陶冶情操而去做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即使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也是先考虑自己别受太大的损失.我们好久没有听过像阿姨们那样的谆谆教导了,也许我们将永远远离那种“动之以情”的声音。因为我们“懂事了”,学会自己“说服”自己了。接着便只能以金钱或虚名作为了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好东西当然要自己享受,因为别人很自私,他不会关心我的;
    买东西时当然要往前挤,害怕好东西都卖给了别人;
    不关自己的事最好少管,管他什么是非对错呢;
    上司的指使就是圣旨,不按着做就是“幼稚”,有“棱角”说明需要磨练;
    慌话张嘴就来,因为我太老实了会吃亏……
    当我们功成名就的时候,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时候我们已经算是真正“成熟”了。
    当孩子问我们:“您总说好孩子不撒慌,那为什么您自己要说慌话呢?您不怕长长鼻子吗?”我们才发现,为了“成熟”,我们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价,这难道都是必须的吗?
    如果“成熟”真的要学会:说一些违心的奉承话,交一些势利的假朋友,出卖自己最可贵的人格的话,那我愿意:
    永远“幼稚”,永远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