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道德教育不能当成一门知识去记忆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15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虽然只有20个字,但是做起来、落到实处很难。

  就学校教育而言,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多是正面教育,使劲地给他们讲大道理。但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到底都有哪些途径?是不是只能靠教育、靠灌输道德知识才能培养道德?我们研究得很不够。

  现在看来,至少有三种因素可以影响一个孩子道德观的形成:教育、环境、道德实践。以往我们作为教育者,对教育的因素强调得过多,而常常忽略了其他因素。比如环境的影响,目前社会环境中常有不利因素带来干扰,如某些媒体、影视作品中的不良意识,过多暴露黑暗面,过分渲染有关犯罪过程、做案情节等;再有如今为孩子示范的榜样作用很微弱,正面的榜样太少,而反面的却似乎刺激过强;身边的榜样难寻,很多事情大人不能给孩子做出表率。这样的环境就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形成有很强的负面效果。另一个重要因素——道德实践过去更是被我们漠视了。道德要变成一种能力,怎么能缺少了实践的环节?这个环节对孩子来说就是他们的人际交往过程。而我们眼前的孩子恰恰交往能力正逐渐退化:因为交往时空的变化,与过去的多子女家庭孩子比,他们的道德标准发生了从公共道德标准到以“我”的价值判断为标准的倾斜,这也是目前学生道德形成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不良因素。

  德育一直讲究“知情意行”,知行统一。但我们过去在德育中一直固执地以“知”作为开始,凡事要先把道理当作知识讲给学生,可同时又眼睛只盯住这个开端,却不注重结果。殊不知,道德是要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而不能当作一门知识去记忆的。还有道德的培养应是多开端的,不见得只是从“知”开始,有的就是以“行”为发端,先做了才知道。再如当年很多贫苦农民跟随红军参加革命时,并不懂得多少革命道理,仅是凭着朴素的感情,这证明“情”也可以成为开端。

  我们现在认识到了,我们也正在做——改革教育方式,注重说更注重做,提高学生的道德分辨能力、道德实践能力。但是光靠学校的努力肯定是不够、不行的,学校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呼吁了良久的问题。

  陶行之先生的“做中学”太有学问。无论是学生的道德养成,还是我们的道德教育,都该在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