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被人围困,整整七天没吃到一粒米,饿得他们白天也躺在床上。这时,颜回弄到一点米,连忙烧火做饭。
    饭快熟了,孔子远远地看到颜回很快地从甑里抓了一把饭吃了。不一会儿,饭熟了,颜回恭恭敬敬地来拜见孔子,请他进餐。
    孔子假装没有看见颜回抓饭吃,从床上爬起来,对颜回说道:“刚才我梦见了死去的父亲,饭要是干净的话,我想祭奠祭奠他老人家。”
    颜回说道:“这饭不干净,不能用来祭祀。刚才有些烟尘掉进甑里,弄脏了饭,倒掉不好,我便抓出来吃了。”
    孔子叹了一口气,说道:“可以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看来眼睛也不能完全相信啊。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看来脑子也不完全可靠啊,弟子们记住吧,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啊!”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事实上,“眼见”未必就“实”,孔夫子的喟叹应该能引发我们每个人的感慨。
    在一所幼儿园的教室里,刘老师让小朋友做“动物找家”的游戏。黑板上画着一片草地、一条河流和一颗树。讲桌上放着用硬纸板剪成的一只鸭子、一只白兔和一只猴子。刘老师展示一下画片,开始发问:“哪位小朋友能把这三个小动物放在合适的位置?”一位小女孩抢先走上讲台,她把小鸭放在河里,把小白兔放在草地上,把猴子放在树上。教室响起一阵掌声,刘老师奖给她一朵小红花。接着老师发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一位男孩走上讲台,他把小白兔放在河里,小鸭子放在草地上,小猴子放在半空中。教室里倾刻间一片哄笑声。接着便是“摆错了,摆错了!”的评判声。听到这声音,小男子神情有点紧张,一时不知所措。刘老师没有责怪小男子,而是摸摸他的头说:“别紧张,慢慢说,说说你这样摆的理由,只要理由正确,就不算错。”男孩子说:“我是根据一个故事摆放的。一个夏日的午后,天气闷热,小白兔在草地上玩得浑身是汗,它热得受不了,跑到河边看鸭子在水里游得那样便服,就“扑通”一声跳到河里,没想到身子一个劲儿地往下沉。小鸭子看见了,就急忙爬上岸边的草地上喊“救命”。树上的猴子正在打瞌睡,突然被“救命”的喊声惊醒,就一下子从树上跳了下来,所以在半空中。”小男孩说完,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刘教师问大家如何奖励。大家说:“奖给他两朵小红花。”
    有谁能想到,学生的答案中,竟然有那么多精彩的内涵。让人庆幸的是,这位老师没有简单斥责、否定学生的作品,而是充分了解情况,并及时送上真心实意的赞美和喝彩,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生共同品尝了成功的快乐。 做老师的,讲惯了师道尊严,面对学生,很容易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一贯正确,因而过分地“自信”于自己的眼睛,在所谓的“事实”面前吝啬得不愿多给学生一分钟。但我相信,再高明的老师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或许,一分钟对于老师来说算不了什么,可学生是一个个不断生长的生命体,每分钟都有可能诞生一个新的世界,而且有可能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截然相反。给学生一分钟,有时足以化解一场误会、收获一份欣喜。相反,缺少这一分钟,有时老师用再长的时间也可能无法弥补。教育家洛克说过:“在教育上的错误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配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短短的一分钟并非可有可无,在这一分钟的背后,凸现的是老师的宽容、信任和期待。
    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正如一位诗人所写的那样:“你对着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对着大山呼唤:我理解你——,高山的回答便是:我理解你——”我想,如果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灵高山失去了应有的耐心,那么还能期待学生心灵的回音吗?
    请给学生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