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师应学会争“权”夺“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7-03

  新的世纪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新的世纪中,教师应该学会争“权”夺“利”。

  争权,是争话语权。教师每天面对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讲话似乎不缺主题,不乏听众。但笔者所谓的话语权,是话语见诸于新闻媒体、话语可以影响社会观念的权利。在社会观念中,教师被授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但是真正反映教师心声、疾呼保护教师权益的声音,在主流媒体中,还非常微弱。经常见诸报端的,是教师打骂学生、侮辱学生致使学生如何如何的报道,字里行间不见个别与全体的区别。更有甚者,“近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样不负责任的调查报告,竟堂而皇之地为各大报刊转载,这简直是对教师这一社会群体的侮辱。如果冷静地看待这些报道,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话语权的丧失,令教师的公众形象大为受损。之所以首先争话语权,就是因为一个群体的公众形象怎样,决定了社会现在和将来允许该群体拥有各种权利的多少。目前社会所承认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但当教师要争取自己的一点点权利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不符合教师的形象,有悖于教师的“高尚情操”。其实,教师也要食“人间烟火”,而且希望食得更好。教师要对社会舆论施加自己的影响。

  感谢中国教育报提供了这样一个讨论天地,给予教师一方行使话语权的空间。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争夺话语权是长期的过程,教师中不乏能言者,请拿起你的笔(在新世纪还要握住鼠标),为争“权”奋斗吧。

  夺“利”,就是夺经济权。教师承受着社会、学校、家长的三重压力,感到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地位的低下。收入微薄,就不得不谨小慎微地工作,面对压力只能默默承受。教师应该努力争夺自己应得的经济权利,虽然教师职位逐渐热了起来,但只要拖欠、克扣教师工资的现象还存在,夺经济权的行动就要坚持下去。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师应利用我国教育资源还很短缺的行情,在市场中搏击,变收入来源的被动为主动。在教育学生自主自强的时候,教师自己在经济上的自主、自立也是必须的。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 波音

  我们难在哪里

  教师工作的心理环境之恶劣是其他行业人员所难以想象的,在一线的教师深尝其中滋味。我和一些教师将难处归结为以下几条:

  1、心理压力大 教师要面对来自校领导、学生家长、学生、同事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世界上最难做的就是人的工作,最难搞的就是以人为载体的实验。中小学教师面对着心理生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被各种各样的紧箍咒束缚着,在各种压力的重压下,有时做出过激的事也不难理解。当然笔者绝不支持这些行为。另一方面希望记者、作家、领导和坐在书斋里的教育专家能深入一线教师当中,体验一下一线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心理压力,并切实采取措施来缓解压力。

  2、物质待遇低 坦率地讲,教师的待遇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高。以笔者为例,我工作9年,有历史学、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学位,任职于一所位于沿海开放城市、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重点中学,每个月全部收入不到1300元。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待遇也不可能提很高,这点只要认真分析一下美国、港、台等地情况就会明了。

  3、外界诱惑力大 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有学历、能力、年龄、知识结构优势的青年教师并不构成多少障碍。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系统人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职业并不稳定,下岗的阴影时刻笼罩在教师的心头。与其说不定哪天被人赶着走,不如自己早点走。

  4、工作枯燥吸引力小 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是比较单调的,是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前人和自己。一位当过8年教师的研究生曾感叹:“做教师能让你变得麻木!”

  5、条框太多发展空间小 现在,常有硕士、博士应聘中小学教师岗位。但那些历经千辛万苦通过考研之路脱离中小学的教师们是极少有愿意再受二茬罪的。曾有一位博士中学教师讲,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只能使人变成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书匠。笔者几次读到有文章呼吁教师每一课都组织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云云。观点好虽好矣,然实属理想主义。一句话,你那套不能使学生考高分。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王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