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名著原著,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近几年四川教育学院的有关部门和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一项组织省内青年教师学习教育名著原著的研究课题。这项研读培训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学校领导以及广大骨干教师的欢迎,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对此作法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何为教育名著
在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20世纪以后,不少中外教育理论家、思想家留下了许多名著,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全集或文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的著作,以及瑞士皮亚杰、美国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布鲁姆、罗杰斯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著作等等。他们的著作虽然只代表着当时年代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有着某些局限性,但其主要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仍然有着学习借鉴价值。上面列举的几位西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著作是20世纪60至80年代问世的,而六七十年代正是我国坚决抵制西方的年代,所以至今我国许多中小学教师对他们仍是所知不多。
教育名著是经过历史反复验证的、得到世人公认的优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点:它穿越历史的重重烟云而光辉不减,其核心部分积淀着深邃的思想精华,有着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传达了科学性较强的育人精神,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具有启发性,能使人从过去的经验中领悟到教育法则和规律;具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有血有肉,文辞优美,可读性强;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读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学;能照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全面理解教育问题。
为何研读教育名著
学习教育名著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已有知识遗忘,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理论升华;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机盲或初级以下占五分之四。为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教师研读教育名著,就是有效措施之一。
教师学历水平不高,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我国小学教师达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贫乏。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初中教师达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高中教师达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一些教师读的是文秘、旅游等专业,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研读教育名著可以解决教师教育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著和名著,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著的遗憾,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教师体会到,原来在学校读教育学教材时感到十分枯燥,不知其味;工作几年后再来学习就感有滋有味,兴趣大增,但是他们又不满足于再嚼那一本老教材。因此,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才能满足他们新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
研读教育名著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他们在努力地自学,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不多,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著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荣誉称号不少,经验文章很多,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们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著。所以,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研读教育名著应当是骨干教师培训的内容之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当把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培训者作为培训的重点对象,作为骨干教师和培训者,他们应当相对地比一般教师拥有更多更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因此,在对他们的培训过程中,学习教育理论不能再“炒陈饭”,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才能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研读教育名著应当渗透在各种培训模式之中。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过程中,一些新的培训模式已经逐步成熟,如校本培训模式、研修一体化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现场诊断模式等。但是,无论是研修、反思,还是交流、诊断,都必须有一定水准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因此,这些模式都可以而且应当融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引导他们走向教育理论的源头。
如何研读教育名著
学习教育名著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学习应当是“研读”,应当“求甚解”,并且把研读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研读教育名著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生动有趣与治学严谨相结合。研读教育名著的全过程可以包括“读、议、省、写、用”等几个阶段。
读。初读教育名著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先选择那些有生动情境、丰富事例而又蕴涵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著作,继而选读理论性抽象性更强的其他著作。自读的时候,应当浏览、细读、精读、摘抄、记忆相结合,并采用表格、提纲、心得、批注等形式作好读书笔记。一般说来,研读的过程中应当安排适当的专家辅导,帮助教师梳理名著的基本观点,提炼其思想精髓,解释疑点难点,介绍背景材料。必要时也可围绕名著读一点介绍性的辅助读物。
议。研读教育名著可以个人进行,但最好是有组织地以培训班或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研读过程中的“议”——交流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组织的议可以做到时间固定、主题确定、提前准备,提高议的质量和效益。“议”也可以包括辩论。辩论不仅能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而且能把不够成熟的思想观点在讨论中炼成真金。
省。即把从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做法相对照,进行反思、分析、解剖,判断正误优劣,把成功的经验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或找出失败的原因,确定改进工作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这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
写。研读过程中的“写”,除了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体会外,更重要的是写论文、研究报告或经验文章。写,不仅能把读书、交流、反省过程中产生的点滴思想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而且能促使读者把原来没想清楚的问题进一步想清楚,能帮助读者产生新的想法。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考评教师研读成果和运用成果的重要证据。
用。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教师个人或小组可以把学得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小型课题的教育科研活动,改进学科教学、班队工作、课外活动或管理工作等。这种课题研究可以是验证性、完善性、移植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反驳性、颠覆性的。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运用从名著中学得的理论、思想、观点,比让教师自发地运用要好得多,因为前者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强制性、效益性,更能体现研读的成果,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
目前,四川省已有数十所学校,每所学校又有十几名至几十名教师参加了该研读培训计划。所有学校都已组织教师进行了1至2次交流读书心得的活动,一些学校开展了运用教育理论改进教学的示范观摩活动。从一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写的论文看,他们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德育和心理健康能力、创新教育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可以预料,几年以后,研读教育名著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