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曹县一中替考事件是冰山的一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7-13

  本报最近连续刊登山东曹县一中“高考替考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的消息,引起社会舆论极大关注,中青在线的网友们就此问题发表了各自看法。   

  ●和菜头:

  目前高考的舞弊现象,让人感觉到一种赤裸裸的疯狂,一种叫嚣着的卑劣,一种明目张胆的作恶。甚至连伪装一下,或者适当地脸红一点都已经无法做到,只是腆着脸流着口水拿着刀说:“我要!”

  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里,即便贼的数目比强盗多些,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也要好些。因为贼用的是智力,而强盗用的只是体力。贼的存在,让人觉得法律的制约力量依然存在。因为他们永远是“踏月色而来”,如同老鼠一样的行为恰恰说明了法律和社会秩序对他们的威慑。受害者还可以喊两嗓子,情绪是愤怒的。但是,当强盗成为流行趋势时,法律和社会秩序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因为强盗相信自己的武力已经足够和社会治安力量抗衡,他们甚至都不怕和受害者面对面。这种时候,受害人有的只是恐惧,甚至有入伙的渴望。因为民众更愿意选择强有力者,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

  山东曹县的问题,我个人觉得首先是当地教育部门追求升学率,导致高考监督和相关法律的退位。在这一片真空上,人们用金钱建立了新的秩序,使明目张胆的舞弊成为流行价值。

  ●经过:

  之所以会出现高考公开替考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利益驱动。可以说,所有参与曹县一中替考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这种利益既有眼前直接的物质利益(如相关人员和单位可以从高考代考中获取价格不菲的报酬和费用),又可以获取长远利益(相关单位和人员还可以将由此带来的高考升学率的提高,作为一项政绩,为将来进一步升官发财做好铺垫)。而那些被替考的学生,更因此而获得了一块将来走上社会谋取良好职业所必须的敲门砖。诸多好事面前,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二是高校“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成为那些被替考学生得以“生存”下来的“保护伞”。要想杜绝替考等此类高考舞弊情况,改革我国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三是对违规行为处罚不力。去年,广东省电白县的高考舞弊事件,最严重的处罚只不过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对参与舞弊的考生只是作出不予录取来年再考的处理。显然,这样的处罚力度是不足以威慑舞弊行为的。四是社会上其他考试为高考作了“榜样”。在当今中国,最为严格的考试还是高考。其他各种考试,无论是各行各业的上岗考试,还是各种成人考试,甚至包括高等学校在校生课程考试,又有几个是拉下面子动真格的?

  ●红荻:

  “曹县一中替考事件”是应试教育赤膊上阵、教育道德堕落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可能有关官员把高考录取率作为衡量自己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分,分,分,岂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奖金和名声,还是某些官员的乌纱、晋升的阶梯。在这样的背景下,“替考事件”和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听任假货泛滥、环境恶化一样,只是这种畸形教育下种种丑行之“冰山一角”,它对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对学生心灵的毒害是深远的。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诚信”的话题,面对教育生态环境如此恶化的严酷现实,这种道德呼唤是多么苍白无力!

  ●扬子鳄:

  去年电白的考场舞弊案风波甫止,今年山东曹县的高考替考风又起!我们的考试制度究竟怎么了?善良的百姓禁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其实,这又岂止是教育的问题。参与替考的数以百计的学生和少数起穿针引线作用的教师只不过是这场闹剧前台表演的木偶罢了,真正的幕后牵线人是那些手中掌权,腰包有钱的主儿。高考制度在我国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从报名、体检、政审到考试录取都有一整套的规章措施,一个学生或教师想钻其中的空子谈何容易。可是曹县一中的替考现象却“蔚然成风”,买卖双方行情火爆,个中原因不令人深思吗?谁说我们不重视教育?高考的升学率早已和有关领导的政绩考核挂在了一起。如今出事了,层层级级的领导们又是开“紧急会议”,又是要“严肃处理”,始作俑者俨然成了打鬼的钟馗。但愿倒霉的不止是几个学生和教师。

  ●随便说说:

  高考替考已成公开秘密。问题是,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灵魂工程师甘冒这么大的风险参与作弊?同学中有当老师的,他们说这都是“竞争”所逼。因为岗位竞争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刚开始教师们还真的竞争了一番,自然有落后的被淘汰,后来就有人采取加大学生的作业量、侵占学生的课余时间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这毕竟是笨方法,再后来就有人偷偷地作弊,而且花样也不断地出新,作弊也逐渐趋向公开化。而学校因为要和其他学校竞争,只要学生和家长不说什么,也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弊并不是高考所特有的,高考的作弊也并不是最严重的,只要存在升学压力就会有作弊。

  ●007:

  在我眼里,形形色色的作弊手段早已将考试这条公平的底线打破。谁都知道“枪手”的存在是对考试公正性和严肃性的亵渎;但同时,“枪手”的存在,也正是对考试制度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现象的嘲讽。

  这两年也没少抓考试舞弊的事。该抓的抓了,该判的判了,该处分的也处分了,但可以说,考试的公正性恐怕已经无法从学生的认识中挽救回来。考场纪律涣散、教师监考不力甚至教师与舞弊者相勾结,使“老实”的学生并未在所谓的“公平竞争”中占有优势,他们不再相信考试制度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宁愿找人替考也不想凭自己的实力去参与竞争。考试的公正性遭到践踏,是“枪手”存在的又一合理性。

  除了考试制度本身的瑕疵之外,一些社会观念及社会问题也在间接为替考敞开出路。譬如,现在很多单位仍是惟文凭是问,没有文凭,单位对人才的大门就始终是封闭状态。这导致一些的确在学习中过不了关又渴望早日得到文凭的在校生不得不背水一战,寻求“枪手”的帮助。这样,便可以尽早结束学习,一系列利益也就不再遥不可及。这些不良的社会观念都在浇灌着“枪手”这个市场。   另外,制造假证件始终严打不绝,这为“枪手”替考提供了“物质保障”;法律对“枪手”的无可奈何免除了“枪手”的后顾之忧;有了这么多的合理性,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枪手”的队伍逐渐呈“茁壮成长”之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