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集体作弊 高考急待完善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8-0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康健,每次做监考教师时总会向学生强调这样一句话:“作弊,有可能获得高分,但请你们先想一下,在人格和分数之间,你选择什么?”

     可当康教授看过中国青年报披露山东曹县一中高考替考事件的报道后,并不觉得特别震惊,因为,他的学生们私下向他透露过近年来高考中的一些“黑幕”。他说:“我知道的有些问题比你们媒体披露出来的还要严重。”

     近年来,频频被媒体曝光的高考舞弊丑闻一再敲响警钟: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毛病?

     有人曾简单地将此概括为追求升学率的恶果。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劳凯声教授大声反驳:“升学率只是借口,事实上,舞弊让一些人得到了好处。”

     劳教授对近年来发生的考试舞弊手段进行过研究。他发现,高考舞弊已从夹带纸条这样的个体作弊演变成大规模的集体违法。“当前,在制度建设上,首先必须预防集体作弊。比如,建立回避制度。”

     山东一位中学教师注意到,越是高考大省(考生多,分数线高),越容易出问题。他认为,这是竞争过于激烈的负作用。山东曹县替考事件只是一种表象,它映射的则是亟待完善的高考制度。

     一位长期从事教育报道的记者深有感触地说,考上大学就可以当干部,而考不上大学就一辈子注定要当工人、做农民,这种人为的以一次考试定终身的教育、人事体制存在不少漏洞。

     康健教授认为,现在我们口口声声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学历社会。学历,一方面鼓励人们追求上进,但同时,又有人为了学历巧取豪夺。在学历社会,出现替考、作弊现象毫不奇怪。

     “我们的教育已陷入一种怪圈:教育的初衷是为培养人格品德健全、知识技能专业的人才,但现行的教育却使相当一部分人为获取受更高教育的权力,完全摒弃了教育的初衷,变得不仁不义不诚不信。在一些青少年身上,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得十分明显。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就学会了欺骗、不劳而获。这样的人读书比不读书对社会的危害还大。”康教授对此十分忧虑。

     一位对现行高考制度极度失望的父亲,将“极度厌学”的女儿在高三毕业前夕送往美国。他只为了结一个心愿:“让女儿自由发展去吧。”女儿在美国半年几乎获得所有任课老师的共同评价:“极度聪明、好学”。

     据这位父亲介绍,在美国,上大学不是选拔性考试,而完全是个人行为。申请一所大学,要学生过去4年的成绩单、SAT考试(由商业机构组织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可考数次,以最好的成绩申请)成绩、老师的推荐信等材料,然后再参加学校的复合考试。因为评价的因素很多,就很难作弊。而在中国,分数是惟一的标准,只要在分数上作弊就行了。

     康健教授也表示,我们研究了多年的教育,也尝试研究高考制度改革,现在发现,我们自己也很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研究,大多是在体制内做文章。超出这个体制,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敢想,也没有人敢做。我们研究来研究去,都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

     曾有许多专家建议,将中国大学的入学难改为毕业难。比如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学院,本科每年级保持10%的淘汰率,差一些的学校可以低一些。这样,那些找人替考上大学的人,就无法毕业。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认为,大规模选拔性统一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尤其是高考长期实行之后,其利弊得失都充分显露出来,因而,高考制度改革已变得十分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