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材改革如何向素质教育迈进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8-06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和基础,亦可以集中体现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课程标准和教材改革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即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小学教材存在着难、繁、偏、旧的弊端,教育部现已加大力度修改和编制新的教材,这让我们看到了以教材为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

     ●人大附中生物特级教师 王勇——关于教材与素质教育的思索

     生物教材多年来一直是在发展变化中。五六十年代的教材受前苏联影响较大,特点是强调系统,课本内容细而全,而现在则打破过去的繁琐和面面俱到,内容渐变精炼,同时多面兼顾,可以说是从原来的纵向体系改变成现时的横向体系。

     教材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原来是全国统一使用一种版本,现在是一纲多本。不同出版社的不同版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改进,尤以近几年的进步最大,显著的特点是学生探究性实验增加,逐步体现出让学生体验科学发展的认知过程的教学理念。今后,随着各个学校设备的完善,实验课的增加将是生命科学教学的趋势。

     对于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生物知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生命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我们的教材编制者已经意识到不可能在短短的九年中把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同时,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初中毕业之后接触生物领域的可能性很小,所掌握的知识基本稳定,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对自然和生命有一个基本了解,对此我们很矛盾,一直在教材的编制改进中努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

     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教材的改进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但人的观念的转变亦很重要。教材编写得再好,没有人来实施也是枉然。现在很多中学因为高考不考生物这门课,就尽量压缩课时,多好的教材也无法因材施教呀。现在老师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说学校“搞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说的就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所以说到底,人们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和高考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才是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的良方。

     ●北京实验二小 语文老师高虹——以能力培养为重

     近些年来,无论是教育部在中小学教材的修改和编制上,还是我们一线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在探索更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方式。我们现正使用的新修订版语文教材可以体现出这种努力,虽然它仍不能称得上完善。

     其实,教材内容的难与易、新与旧都是相对来说的,关键在于是否注重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是教材改革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在听、说、读、写、想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基本的语言文化学习中融合各种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我们的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训练点,这个训练点在一次次的教材修改中从明确突出转为淡化,逐渐融入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这是有利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只是这种转变还不够彻底。比如,某一种作文形式的训练不一定只作为一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而完全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点点蕴积,这篇课文同学们很有感触,就即时可以写一篇感想。这种训练点的淡化和融合更可以促使孩子手脑结合,打破原来单一地说而动手少的弊端。另外,在教材的内容上,我们也可适当地选取一些有内涵、可引发孩子思考的文章,在“想”上加大力度,以使孩子的思想能力与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同步发展。

     总而言之,教材改革的基本着眼点应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教育界常说的“大语文教学观”。

     ●北京实验二小数学老师 姚健——让数学的价值在生活中闪光

     越来越多的人对教育问题产生了新的思索,特别是小学数学领域大家的意见似乎更多一些,我认为这主要是受当前的教材内容限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学什么样的数学,二是怎么学数学。

     21世纪的数学要求我们: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体现着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这正是数学价值的所在。特别是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不是和书本上的知识一模一样,而是有所变化。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长期以来,在教育价值观方面,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很容易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自我积累与发展的过程。学生似乎只需要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和熟练的解题技能,而缺乏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决策身边事物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在知识能力上积累的多,发展的少。学生的这种数学的认识积累好比不断地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砌一堵墙,随着数学知识砖块叠砌得越高,个体与社会的割裂似乎就越严重。

     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解决身边事物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提高参与社会生活和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这样就需要创设一些新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面临的不仅是需要设法认识的抽象的数学事实,并且还有需要设法解决的实际的数学问题。这种学习是以操作性、合作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特征的,它的方法和思想应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北京第十四中学 政治老师李惠秀——高考改革应与教材同步

     我教了二十多年的政治课,使用过的教材从毛主席著作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课本,直至现在的1998年版教科书,可以说教材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革,总体发展方向是好的。但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实际运用是与高考的指挥棒相联系的,如果教材有所变化而高考题目不变的话,我们即便使用新教材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的教学工作最终仍要以高考题目为参考。

     现在的新教材与原来的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比如高二要学的哲学,在编排上就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教材体系(主要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种改变不是不好,但却无法应付高考,因为高考要求把这些知识还原到旧教材的框架里去。于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讲授新版教材之外,还要树立旧教材的框架体系,就等于讲了新旧两本书,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难度。

     其实,高考改革应与教材改革同步,都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今年的高考政治题为例,有两道题是这样的:辨析题: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问答题: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应如何贯彻“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这样的题成人都很难回答,何况十八、九岁的学生?而且,教材中涉及此方面的内容也不是那么明确,回答起来真是很困难。

     所以,我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材改革、招生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全方位的变革,绝不是在单一方面努力就可以的。

     ●西城区新世纪大厦 宋林 ——教材应跟上时代步伐

     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我有机会了解一些学生的学习事宜。像辅导作业,就是我们家长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学校都在给学生减负,学生的作业量大大减少,但题的类型较难,有些题不仅学生做不出来,即使家长看半天也不能马上提笔就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在校学习,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果学生整天陷在题海中,为一些稀奇古怪的题目大费脑筋,日久天长学生会远离学习、反感学习,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久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现行教材进行了细致地评述,并列举了一些难、繁、偏、旧的例子。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在校园里,将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怎么种?李岚清副总理笑着对在场的诸位领导说:“你们谁要是种出来的话,可以到教育部长那里领奖。”作为一国的副总理,对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了解得如此细致,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所在,作为学生家长我感到无比欣慰。

     社会在前进,知识在更新,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试想,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材总是老面孔、老内容,学生们年复一年地学习或运用着历史早以淘汰的名词和过时的做法,这样如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西城区 杨莉——教材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

     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小学教材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普遍存在着内容陈旧、题目繁琐、难度脱离学生接受能力等弊端,造成学生只会机械式模仿,被动地学习,缺乏创新意识。我的孩子是五年级学生,在平时和孩子的聊天中,我发现小学阶段的英语课本内容过于死板,孩子更喜欢《少儿剑桥英语》这套教材。孩子还喜欢上自然课、劳动课,我想可不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将这两门课合并成科普基础课呢?把学生从教室带到社会中去,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知能力,培养孩子自己动手查找资料组织科学实验、最终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实验报告的能力。在这方面,国外教育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借鉴。我有一个亲戚,他的孩子初一时去了加拿大,在短时间内就适应了那里的教育,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做实验,并用英文完成了有关动物习性特点的自然小论文。暑假回国休假时,他还亲手缝制了一个西瓜靠垫送给老人,那绿皮、红瓤、黑子的西瓜靠垫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的现行教材需要尽快改革,我们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真正有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