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就这一现象采访了旅游局、旅行社、校方和有关专家。原来炒得热热闹闹 的“高校旅游”,至今尚未被正式纳入旅游业的管理视线之内,难免出现问题。高校旅游该不该走上市场?如何管理?谁说了算?
据了解,高校目前不接待旅行社。北大学工部一位同学说,前来联系旅游事宜的人,一般要求出示学校、团组织或教育部门的介绍信。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的门并没有真正向“旅游者”敞开。而与此相矛盾的是,许多成群结队前来参观高校的人,都是旅行社组织的。于是,在高校门口就出现了这样的尴尬情景:
旅行社导游在校门口将游客“化整为零”,让大家装成谁也不认识谁的“散客”进入校园,自行游览完毕再陆续回到停在校门口的大巴车“团聚”。
一位旅行社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旅行社热衷组织高校旅游,说明游客有这个需求,特别是对一些外地游客来说,北京游除了古迹外,高校文化是另一大卖点。高校对开办校园旅游其实也很有热情,但内部管理跟不上,缺乏专门管理和协调,旅行社也不能与校方公开接洽,不像国外一样一起把高校旅游做得比较成熟。”
北京市旅游局的方泽华认为,目前高校限制游人进入情有可原,因为学校是从事教育与科研的机构,这种定位决定它必须保护自身的人文气质与教学秩序,不许喧闹与骚动,但不能因噎废食。如果高校愿意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成立专门部门,设计合适的旅游路线,开辟寓教于乐的项目,并对学生导游进行培训,更进一步的话还可以推出自己的品牌,像北大和清华就是北京的优势、中国的优势。而作为旅游主管部门,我们也愿意帮助协调,向市场推荐。
据了解,旅行社也对有朝一日联办“高校旅游”表示希望和欢迎,国旅的工作人员吴菲讲:“如果学校能在校园中设计出一条好的游览路线,我们保证遵守。”
二外旅游学院专家唐开康表示,高校校园应属“社会公共教育资源”,那么其应对社会开放就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担心高校旅游市场化会破坏高校的“一方净土”,其实,校园应该强调的是精神上的“净土”,而不是物质上的“净土”。国外许多高校是完全开放式的,可以让游人自由参观、体验,还有一些学校指定旅行社为本校策划、组织校园旅游,一方面宣扬人文与科学,另一方面也对提高自己学校的声誉有好处。我们的高校旅游刚刚开始,有许多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方式却可以借鉴。
7月31日,记者得知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北大资源集团已投资成立了北大国际旅行社。采访中该社董事长巩运明先生表示,明年他们将致力于“游北大”这一领域,充分发掘北大特有的历史文化优势,他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契机。”他透露,这一具体规则将在2至3周内出台。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和成长的原野,况且有青春的加盟,如何展示它的独特魅力,让热爱它的人与之亲密接触呢?与商业接轨或者逐步规范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