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以来,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要战线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先后视察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本届政府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大任务,形成了世纪之交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科教兴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教战线的支持力度。在教育投入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开始,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从1998年到2002年底,五年累计可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在中央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得到较大增长。200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19%,达到了自1989年对此项指标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到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提高到1214万人,增长了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3.2%,硕士研究生由15万人增加到29万人,增长了93%,博士研究生由4.5万人增加到7.7万人,增长了71%。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1998年的3335人提高到2001年的5870人,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各类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更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色。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从无到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西部地区群众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连同欣欣向荣的成人、电大、自学考试等多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开始形成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民办高等教育也取得较大的发展。这段时间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最快的几年。
二、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高教战线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高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年来,高教战线始终把“育人”作为学校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两课”改革,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使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养有了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去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四号文件)。高校普遍加强了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据调查,教育部直属高校88%以上的教授都承担了本科生的讲课任务,许多知名教授和院士还承担了本科生的基础课和主干课。学校对教学的经费投入也有了较大幅度增加,教学设施和装备得到了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手段被广泛运用,相当一批高校开始使用原版英语专业教材和双语授课。
二是高校的学术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截至2001年底,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50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0%;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022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34%;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100多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26%。高校每年发表的国内外科技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60%以上。
“九五”期间国家实施了“211工程”,中央、地方、有关高校共投入资金达180多亿元,重点建设了101所高校的602个重点学科项目,建成了教育科研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和一批基础设施,有效促进了学科水平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国家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还对一批高水平大学进行了省部重点共建,加大支持力度,投入经费达到了200多亿元。实施重点共建以来,这些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队伍建设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高校的师资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强了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的建设,使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的增加,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脱颖而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思想和业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部于1998年启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到目前为止已有428个学科聘任了413名特聘教授、33名讲座教授,对吸引、遴选、培养、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带动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高校的基地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国家的支持下,有关高校新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近千个重点学科。“九五”以来,教育部在全国高校陆续建立了近200个理科、工科、文科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各省市也分别建立起大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来高校校园建设力度普遍加大,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三、高等学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
高等学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和知识高地的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九五”期间,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50%左右;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30%以上;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1/3以上;组织或参与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的1/4左右。高校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努力促进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国家科技创新重要方面军的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成为重要的智囊库。据统计,高校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的立项数、经费数、获奖数均达到三分之二左右。
顺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高校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校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校办科技企业近1993个,年销售收入452.6亿元,比2000年增长30%,实现利润总额近32亿元,为社会创造的净利润和缴纳的各种税费总计为61亿元。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设立了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器和辐射源。这些园区已吸纳社会投资130亿元,地方和高校投入约40亿元,现入驻企业2778家,从业人员达到6.8万人,2000年园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比1999年的134亿元增长了92%。
四、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保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变革。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经过8年多的持续努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项改革涉及高校900多所,有597所高等学校合并组建为267所高等学校,有利于学科的交叉综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原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367所普通高校,改革后只有120所左右,其他大多数高校实行了省级政府管理、地方与中央共建的体制;克服了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弊病,国务院还将高等职业学院及专科学校设置的审批权、高等学校专科教育招生计划权授予省级政府,省级政府统筹本地区高等教育的责、权、利进一步扩大。教育部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样就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新的体制理顺了关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推动了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二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高等学校按照“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精简调整了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效益,转变了职能。着力改革和调整了教学科研管理的组织方式,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的典型。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逐步建立起适合教师特点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高校教师的待遇显著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改革激发了广大教职工中蕴藏的积极性,广大教职工对于改革和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在实行适当缴费上大学制度的同时,教育储蓄、学生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学生困难补助等配套政策和措施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助学制度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正在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
四是高考改革正在朝着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逐步深化。1998年以来,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3+X”考试科目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已在18个省、市、区推开;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安徽、北京、上海等地还举行了春季入学的两次考试;2001年顺利地实现了全面网上录取,同时取消了过去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的种种限制,高考“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开始被打破,学生有了更多成长道路的选择机会。
五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丰硕成果。高校扩招后,高校后勤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1999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明确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几年来,大多数高校后勤在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上,以多种社会化形式逐步实现剥离,同时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为牵引的教育服务产业也正在悄然兴起。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校校园环境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预计从2000年到2002年年底,全国新建和改造学生公寓4300万平方米,超过建国50年累计建设3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总和;新建和改建学生食堂530万平方米,接近建国50年学生食堂的总建筑面积,高校后勤保障条件大为改善,不仅直接有力地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国高校呈现出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广大教师勤奋工作、一批高素质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可喜局面。
回顾过去,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高等教育战线不断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
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实现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