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份以来,大部分高校开始进入“考试月”。记者在高校采访时看到,校园里的图书馆和自习室人满为患,而寝室则空空如也。学校附近的复印店生意兴隆,复印别人笔记本的学生出出进进。因为考试的内容很多是笔记本上的东西,一般说来,平时逃课的学生到如今临时“抱佛脚”,只要好好把课堂笔记背下来,通过考试一般没有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一位老师说,现在一些学生乐于搞考前突击复习,因为效果立竿见影。考试分数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被异化,分数高不代表学得好,学得好也未必考得好。
武汉科大文法与经济学院院长邓泽宏教授说,传统的文科教学一直逃不脱“满堂灌”的形式,学生离不开“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高分低能成了文科教学的“死结”。
如果不改变学生这种平时逃课、考试突击的做法,就无法改变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应付学习的局面。于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几位青年教师从改变考试形式开始,尝试“开放式考试”。
开放式考试之一:投票决定是否开卷。99级冶金专业上学期的《传输原理》课的考试,由学生和任课老师互相商量,大家投票决定是否开卷,结果大多数学生赞成考试改革。任课老师对记者说:“让学生参与组织考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考场舞弊的现象也减少了。”
开放式考试之二:三合一。文法与经济学院的《政治学原理》结业考试,任课老师把考试分成了三个部分:平时的独立作业、对老师布置的某一论题进行脱稿陈述和现场讨论。最后由任课老师和学生组成“打分小组”,一块儿打分。一名学生说,现场讨论的题目范围很广,这种考试要比死记硬背一张试卷难得多,不仅涉及到很多知识点,还考验个人口头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考试之三:无卷考试。如《秘书学》考试,任课老师让学生5人一组为单位,对新生的学风问题进行一次调查。调查前拟一份计划,占成绩的10%;调查后,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报告,占成绩的50%;学生对这种考试和教改的方法等发表5分钟的演讲,占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20%。
开放式考试之四:不考试。一些选修课学生只需完成老师平时布置的作业,或者在课堂上交篇论文就可以了。
面对种种开放式考试,武汉科大的学生们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为了找到某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学生翻遍了图书馆里的相关资料,“泡”在网上搜寻。为了一场以小组为单位的调查,学生们天天在一起讨论方案,还主动走上街头进行市场调查。
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对记者说,为了准备老师组织的演讲考试,他阅读了很多演讲方面的书,还多次在无人的时候独自练习演讲。在那样的过程中,他感觉自己根本不是在为考试而“战”,而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不懈努力。这位同学说:“我真正体会到追求是一种人生乐趣。”
积极推行考试改革的魏敏老师说:“考试改革的最大体会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的交流更多了,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更主动地学习,缺勤率大幅度下降。”
但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开放式考试改革使任课老师的工作量剧增。据邓泽宏教授介绍,如《涉外文秘》这门课程,老师们采取的考试改革措施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但老师因人而异布置的不同论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和批改,老师自己的负担就加重了。
另外,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学效果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目前学生成绩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教学成果与学生分数挂钩,老师还有没有足够的热情把这项改革持续下去?如果只有一个班进行改革,其他班不实行,那么在分数内涵不一样的两个学生之间,又该如何评定哪个学生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