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曾是津津乐道的新事物 少年班纷纷停办为哪般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8-03

  在万千学子翘首期待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炎炎夏日,一条消息让人感到意外:从今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停止招生。至此,除了最早创办“少年班”的中国科技大学外,全国十余所重点大学先后办起的“少年班”全部停办。

  20多年前,中国科技大学首家办起“少年班”,入学新生往往十三四岁,一脸稚气,引来人们广泛关注。到1985年,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10多所重点大学相继办起的“少年班”,如今为什么又纷纷停办了呢?

  “办‘少年班’绝不能一哄而上,停办是明智的选择”———专家如是说

  据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钱奇城介绍,15年前交大创办“少年班”,投入相当大,课程单独设置,安排优秀老师上课,还请院士、专家开课,结果却很少有优秀人才是出自“少年班”的。交大“少年班”每年40名的招生计划,一般只能完成一半,真正智力超常者也不多。部分学生是勉强进来的,一些中学为让尖子生考上少年班,专为他们开小灶。这违背了“少年班”“对智力超常者进行早期培养”的初衷。近几年,“少年班”学生的高考成绩,比交大正常录取分数线低60分左右。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青少年发展与比较研究室主任董小苹副研究员认为,智力超常者是极少数人,这么多大学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一哄而上办“少年班”,怎能达到培养尖子学生的目的呢?这类班作为试点,应集中在一两个大学,有持续、稳定的培养计划,有系统的培养方法,有很强的师资力量,这样,学生才能脱颖而出。“大部分学校停办少年班,是明智的选择”。

  “打造神童,需要特殊的生产流水线,但这条流水线不是惟一的”———大学教师的观点

  董小苹说,为神童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是应该的,否则他们中很多人会“泯然众人矣”。问题是应该有一条怎样的育人流水线?

  南京大学强化部办公室一位老师透露,南大在1985年至1991年也开办过“少年班”,遇到了与其它大学相似的问题,于是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1989年,该校在全国率先创办大学“强化班”。与“少年班”不同的是,打破了年龄限制,“少年班”要求15周岁以下,“强化班”学生则在高三学生中选拔。更重要的区别是,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少年班”专业分得很细,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不够,“强化班”的专业粗略地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化学、天文、生物物理六大基础学科,学生知识基础更扎实,成才的渠道更宽,发展空间也更大。

  但是,这位老师担忧:继“少年班”后,许多大学又掀起“强化班”热,数量比“少年班”还要多。

  钱奇城也表示,交大仍将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学生,对于那些全面发展、能力突出的低龄学生,他们仍然欢迎。另一方面,他认为,对超常学生应该有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现在只有高考这惟一的选拔标准,显然不够完善。

  “精英教育更要突出素质教育”———中国科大的成功经验

  对于那些年龄偏小的智力超常者,究竟如何培养?中国科大“少年班”的长盛不衰作出了回答。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管理委员会主任马文淦介绍,科大“少年班”创办于1978年3月,每年招收一次,开始每届只有十几个人,后来“少年班”名气越来越大,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录取者也相应增加,但录取难度并未降低。今年,科大的招生计划为50名,而报考者有1211人。

  马主任如数家珍:这么些年,“少年班”80%的应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53%的应届毕业生被国外的大学录取为研究生;1/3的学生取得博士学位;相当一部分已成为知名的科学家,比如美国工程院院士、微软公司中国研究院院长、世界上最长的纳米碳管发明者、生物学施劳恩奖得主、新加坡顶尖科研奖得主、网大总裁,等等。

  为何科大“少年班”越办越红火?马主任认为是坚持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结果。“少年班”的学生由两部分学生组成:一部分是直接考取的不满15周岁的高中生,另一部分则是从考上中国科大的新生中选拔,这部分的学生所占比例还要大些。两个年龄段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学习上可以取长补短。

  纠正“偏才”,是他们最主要的教改目标之一。科大“少年班”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花的精力,绝不亚于在自然科学方面花的力气。他们为此配备专门人员,定期开展各类活动,比如,踏访革命圣地、举行18岁成人仪式、参观远望基地等。“我们的学生中没有偏才”,马主任十分自信。

  “中国科大坚持从素质教育入手,这条路子走对了。”董小苹说,人的智力只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一个人智商再高,如果没有坚强意志、自制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配合的话,要想成功几乎不可能。“少年班”是名副其实的精英教育,但精英教育并不排斥素质教育,相反,它应更加突出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