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者来信中,主张“德育、智育”并重的占了绝大部分,但一位没有留名的读者来信谈道:不应该把过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教师,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编辑认为也很有见地。毕竟教师不是全能的,教师的精神压力同样迫切需要缓解的途径。
■大多数读者来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宋瑞勇(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是“设计师”,学生是“产品”。产品出自设计师之手,设计师的水平决定产品的品质;设计师的理念引导产品的潮流。重德还是重才是个理念问题。“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任何一位设计师都想打造“精品”。倘若一定要分个主次,那本人以为“德主”。“半成品”与“危险品”的比较就可以说明问题。
青蚨: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 月28 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很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操,强调个人品德修养,主张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论语》里孔子关于培养品德的论述俯拾即是。但在现实中,素质教育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除知识教育外的技能培养,比如画画、弹琴等,而品德教育却被忽略了。我是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母亲,我认为今天老师的任务至少应该是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并重,那种无论品德如何,考上大学就行的观念是短视的,建立在漠视道德基础之上的一切最终是会垮掉的。甚至对小学教师来说,品德教育的任务比
知识教育还主要一些。小学生的道德、是非观念基本是“一张白纸”,如果老师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图画”,可能终其一生这幅图画都不会被污染、败坏;如果这张“白纸”不被在意,任其被不良环境涂得污七八糟,等上到中学、大学才意识到必须修补,为时晚矣。
孔子能有颜回那样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以德行著称的学生,不仅仅因为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能身体力行。如果老师在一堂课上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在另一堂课上却又当众辱骂学生(这种事好多学校时有发生,包括我女儿就读的学校),这样的素质教育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读者“易名”提问:教师自身的精神世界谁来关注?
我不是老师,我的朋友和家人中也没有人是老师,我很尊敬我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位老师,但对于其中很多老师,我仅是尊敬他们的知识——在我蒙昧无知的童年、求知欲旺盛的少年时期,他们皆尽到了“知无不言”的师者责任。我不知道其他的语言里有没有这一说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很多称呼其实都是“美誉”,是人们的理想、是对现实的美化。试问:有几位老师自己的“灵魂”禁得住“全人类”的“拷问”,又为什么似乎全社会都把沉重的道德责任推到“师名”之上呢?
“老师”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的院墙。请问哪所师范院校的毕业考试里有“道德”考试一项呢?“道德”不经过真刀真枪的考验而只是纸上谈兵,又可为凭吗?对自律之人,“师名”可为之准绳,对下一代的思想品质乃至“灵魂”的教化,乃至谈到“一生”的影响,真的都要推到教师身上吗?教师的精神世界中的矛盾难道只是“师名”一词能够一剑劈开的吗?不应该把过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教师,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不是全能的,没有人是全能的。所有人的精神压力都需要缓解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