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能笼统地不赞成“请”家长,那要看老师出于什么目的。不少情况是:学生出了错,或屡教屡犯,老师心中有了气,于是,“请”家长来!这里的“请”,成了制服学生的武器。
这种泄愤式的请家长,当然不能赞成。因为这种方式达不到任何教育目的,反而把心情搞坏、关系搞僵,还为日后的教育设置下不小的障碍。一位老教师说,如果以为“请”家长、告告状就能解决问题,那真是把教育看得过于简单了。
实践证明,这种告状式的“请”家长,成功的事例微乎其微,理应当戒!
依笔者之见,“请”进来不如“走”出去。走出去,即以往学校比较流行的家访。
家访,容易把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老师登门造访,本身就是一种姿态:尊重与负责任;作为家长,老师不辞辛苦帮教上门,也只有感激的份儿。这样双方一见面,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家访,容易营造一个好氛围。家庭具有轻松与温馨的特征,一杯热茶捧上,热情溢于言表,双方关系又拉近了一层。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话越说越投机,事越叙越深入。
家访,容易客观地认识问题。由于交谈的融洽、深入,老师容易了解形成学生个性的诸方面因素,如家庭情况、父母素养、社会关系、周边环境、个人成长史,等等,也就容易把握学生不良表现的一些深层次原因,从而多些理解,做到客观、理智地对待学生。
家访,容易造就密切的师生关系。老师坚持家访,以行动表示诚意,容易打动学生;与家长交谈,不避讳学生,让学生参与,充分地“抖”其优点,善意地指其缺点,容易让学生感动;还有一条不容忽视的,是老师与家长的融洽关系,这种关系最能深深地影响学生,他会把老师视作父母的友人,自有一番亲情在心头。有了这样一种亲情,学生会变得更加理解老师,信任地听从教诲,努力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总之,老师“走”出去,经常到学生家中坐一坐、聊一聊,比动不动“请”家长来学校,其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本文所谓的“请”进来,是指那种泄愤式的“召见”与训示式的交流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