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科学教育换着花样来 北京启动"做中学"计划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2-20

    本报记者阎建立报道 幼儿园里三四岁的孩子也要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实验,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交流答辩,这听起来不可想象,但北京部分幼儿园、小学新学期开学将实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将使之成为现实。记者昨天从市教委学前处获悉,北京“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已经确定,将从3月始在部分小学、幼儿园进行实验。

    据市教委学前处处长吴晓燕介绍,“做中学”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小学、幼儿园的孩子自己在探究中学习,从小培养科学素质。教育部决定先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市进行试验。北京已初步确定第五幼儿园、北师大附属幼儿园、北海幼儿园、北师大附小、第二实验小学和光明小学等几所学校为实验校,目前已经完成对实验单位教师的集中培训,从今年3月开始进行“做中学”科学试验,幼儿园先从中、大班进行,小学主要从低年级进行。到9月新学年开始,再扩大实验校的范围。

    “空气是物质吗”、“水怎样变成冰”、“风从哪里来”、“声音的变化”等这些孩子们爱问为什么的问题都是“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关注的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活动的过程如同科学家做研究的基本步骤: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用实验来证实或推翻自己的假设,实验记录本人手一册,幼儿班的孩子可以用图画记录,或由老师帮助记录。

    吴晓燕认为,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听,教师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答案,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的教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记”,而不是去“发现”,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而不是“创新”。“做中学”科学教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据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园长助理申玉荣介绍,全园40多位教师都参加了“做中学”科学教育培训。申玉荣认为,人的多种习惯尤其是科学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对孩子日常接触的事物进行科学教育,引导、培养孩子去探究、体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