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恋”风波
     半年前,小月从宣威云南溶剂厂小学升入宣威一中就读。因她个子高,被班主任按高矮顺序安排坐在最后一排座位上,班上有个男生小军(化名)也被老师安排坐在这一排,与小月邻组。开学才1个月,他就多次写“小纸条”给小月,表示“爱意”。课余时间,他还会当众宣布“喜欢小月”,甚至大胆地喊小月“老婆”,自称在班上是“大哥”,叫同学们以后称呼小月为“大嫂”。
     此举在班上一时引起不小的风波。班主任袁某将此事列为“早恋苗头”而给予高度重视。小月虽对小军的做法大为反感,却没有向班主任报告。她采取了另外一种做法———声称自己有20多个“追求者”,希望此举能让小军知难而退,以后不再纠缠她。但她没有想到这样做竟会弄巧成拙。
     2.班主任当众体罚
     班主任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一天晚自习前,袁老师就小月“早恋”的事当着全班82名同学的面,在教室里对她进行了体罚。
     当时,袁老师用一根1米长的胶皮条抽打小月的腿部,胯部也狠狠地挨了一下。之后,被打过的部位肿得老高,上下楼梯都十分困难。她记不清一共挨了多少下,袁老师边打边说:“以后,谁在班上再干这些污七八糟的事,这就是下场!”
     据袁老师说,他只打了小月两三下,都只使了两分的劲。他还回忆,去年10月初,也就是体罚小月的前两个星期,他在办公室内叫来这起“早恋”事件的另一个当事人小军,用同样的方式单独对他进行过“教育”。袁老师说,他知道体罚学生是不对的,但这样做他有自己的“道理”:首先,他的本意是以此告诫学生改正错误,出发点是善意的;其次,他在对小月进行体罚之前已和小月谈过两次话但均未见效,他认为有必要换一种教育方式;第三,他定的一条不成文的“班规”是“事不过三”,到第三次将要给予“教训”以证明他说一不二,从而树立威信。
     宣威一中校长黄定元对袁老师体罚学生行为的评价是:“粗暴的教育方式。”
     3.她想过自杀
     1992年,小月3岁时随父母从东北千里迢迢来到西南曲靖投奔亲戚家,后来到宣威市生活。4岁那年,她患上小儿结核病,因吃药不当,药物副作用造成她听力受损,患神经性耳聋,听力低于正常人的水平。
     背井离乡的家庭背景和身体上的缺陷,让这个憧憬当一名教师的女孩具有既好强又自卑的性格。她母亲张志华说,小月在生活中受过不少磨难,都表现得很坚强,但这次发生的事使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小月认为班主任的做法显然不公平。她说当小军欺负她时,并没有见到袁老师进行制止,给予批判。而当她“自卫”时,袁老师却又误会她,把她作为典型当众“杀鸡骇猴”,定性为坏学生,从此在同学中间抬不起头。从那以后,本来就因为家庭原因看不起她的部分同学更加不尊重她。她的课本曾被有的同学故意扔到地上,作业本被踩上脚印。那段时间,母亲正好回东北老家办事去了,粗心的父亲忙于家中生计,小月周末有回家住一天的惯例,但父亲没有注意到她有何异样,小月也始终不说。学校、家中无处诉苦,她曾经一度想到了割腕自杀。
     4.母亲的关心
     好不容易熬到去年12月份,母亲回来了。她看到女儿瘦削、憔悴的样子感觉不对劲,就到学校了解情况。当袁老师向她通报小月因“早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后,她气急败坏,当晚回家便追问女儿是怎么回事,此时此刻,小月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掉眼泪。张志华几次举起手来想打她,又几次因不忍而放下。终于,母女俩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了一次长谈,小月说出了实情和长期以来压抑在心中的郁闷,母亲抱着女儿哭作一团。
     为了证实女儿的说法,张志华多次到学校里找当事的学生了解情况。但她没有想到,此举让女儿更加难堪,也使其他同学反感,加深了他们和小月之间的矛盾,小月在班上更加难以立足。
     今年1月份,学期结束了,但小月已对上学产生了恐惧心理,她说:“学校生活对我来说已经不存在美好的希望了。”
     5.迟到的关怀
     3月2日下午,当宣威一中黄校长从记者口中得知小月不打算上学的消息时,马上安排了由年级主任朱某、班主任袁某、英语老师李某、同年级老师王某一行四人,来到小月家中,代表学校对她的上学问题作提前动员工作。袁老师首先就体罚行为对小月认错,并表示开学后他还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小月道歉,还有同学朱某也将当众就自己的行为向她赔礼道歉。
     4位老师向小月讲了很多有关读书利弊的道理,对她的上学问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年级主任朱老师还表示,如果小月认为有必要换个班,他将作为特事特办向学校作请示。
     但遗憾的是,至3日小月仍未进校报到,并仍然坚持不想读书。对于学校的关怀,母亲张志华感到很高兴,但她也同时为这份关怀的“迟到”表示遗憾。
     6.父母的心愿
     从去年10月24日小月遭到体罚至今已有近5个月,但在2日记者到宣威一中采访时,黄校长表示刚知道此事,因此,校方一直未对袁老师体罚学生的行为作出相应处理。袁老师在此前也始终没有主动向小月表示过歉意,未关注过小月思想的变化和她与同学间人际关系的恶化,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张志华作为母亲心比较细,她从东北回来后,在床上发现女儿揉成团的日记,里面记录着小月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她很紧张,经常到教室门口等着女儿放学,陪着女儿吃饭、散步,一刻也不敢离开左右。这让心理压力本来就大的小月进行正常社交活动的机会更少,现在已表现出一种忧郁、自闭的倾向———不愿与人交流、经常坐在床上发呆。
     7.这是恶性循环
     能够进入当地最好的中学———宣威一中读书,这样的机会对小月来说实为不易。当初入学时,父母为她交了3年的议价费2400元,这对一个主要靠收废纸、做纸花圈为生计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小月家在宣威市榕城镇望城5社,是两间租来的铺面房,其中的一间既是客厅、饭厅又堆放着废纸、花圈;另一间是卧室,摆着两张高低床。家中最值钱的物品是一台18寸老式电视机。
     父母含辛茹苦供小月读书,就是期望她能多学知识,以后出人头地,脱离“苦海”。但是现如今,面对女儿不愿上学的选择,张志华因顾虑小月萌发轻生念头而不敢强求。这个时候,她的期望值已降到最低限度———让女儿恢复原来进家时喊一声“老妈”、出门时道一声“拜拜”就足够了。她说:“只要女儿能开心,我愿意做任何事。”
     采访手记
     当记者出现在宣威一中的袁老师面前时,他说:“这种场面我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你们的到来让我有一种不安全感。”之后,他很配合地接受了采访,表示认错,极力地说服动员小月返校,希望能作一些挽回,直至3日下午,他还打电话到小月家作动员,盼望小月能回校报到。
     结束采访时,袁老师握着记者的手说:“如果这次能帮个忙不报道,我一定会感激你。”看得出,他在面对新闻监督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所表现的态度也是诚恳的。但我们仍然认为有必要将此事公之于众,这并不是要和谁过不去,出发点是善意的。希望类似错误能供所有的老师引以为戒,真正做到“对学生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都能改进他的现状,都能让他受益,让他成才”。同时,也希望小月能通过此文早日走出阴影,重返校园。
     《都市时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