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告诉孩子:父母并非无所不能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之所以被溺爱成性,养成想什么就要什么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意念:父母什么都能办到。 而这种习性的养成又来源于父母长期给予孩子的印象,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仅是孩子的唯一靠山和保护人,而且是无所不能的上帝, 什么事都能办到。

  因此,心理学家又认为,孩子 们因为有了这样的上帝,就理所当然觉得自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如果父母不给,那就是父母对自己不爱,而不是不能。而大多数父母由于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在社会中不能实现,也只有当了父母之后,在孩子面前才得到了某种满足感,所以也很在乎保持和维护自己上帝 (无所不能)和英雄 (不可侵犯)形象。 给孩子买玩具想去的,但是我答应他在朋友家只呆10分钟,他便同意了。其实,我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明知道去了不可能只呆10分钟,是为了说服他如此说的,心想到时候他会服从我们。但是事情并不是这样。孩子很认真,很重视这个承诺。时间一到就一定要回家,而我很想再呆一阵,结果闹得很不愉快。事后我认真检讨了这件事,发觉是自己不该说话不算数,更不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维护自己的权威。

  其次,不可认为孩子总是不懂事,而自己总是说得对。孩子有孩子的道理,而且常常比大人更直接。 更符合情理。而父母经常不承认这一点,并且强词夺理。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可是事与愿违,父母愈是强化这一点,孩子就愈不服气。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愈来愈识破父母纸老虎本质,从而形成逆反心态。所以当上帝和英雄当惯了的父母, 最后会让孩子瞧不起,并且会使孩子变成父母的叛逆者。

  所以,要想和孩子成为平等的朋友,一直保持亲切关系,就得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父母和孩子一样, 都有各种需要、都需要尊重和理解,都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王梅 (编辑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