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创造力培养几点注意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父母的行为方式甚至教养态度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但父母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影响并不一定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关系。有些研究甚至表明,如果父母的创造力测验成绩低,孩子的创造力成绩反而更高。因此父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并有所反思。通过上期的内容,您也许对创造力有了新的认识,这期我们想就创造力的培养问题再深入地探讨探讨。

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就是在孩子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要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是让它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对于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确实比孩子懂得更多的东西,因此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给孩子"指点迷津"的欲望;孩子干任何一件事,总要评价一番。最后,我们的孩子终于形成了这样一种"乖"习惯;如果你在他的身边,那么他每做完一件事情,都会瞪着可爱的小眼睛看着你,征询你的意见。此时的你甚至会感受到一种莫大的宽慰。--你的孩子有这样一种"乖"习惯吗?如果有,那么,这对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发展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孩子对外界评价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依赖。如果你不在他的身边,他可能会因为这样一种对评价的依赖和对权威的服从倾向而变得无所适从。

    评价就是给孩子一个思想的框框。这样的框框越多,孩子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越难自由地表现出来。

语言模式

    在引导孩子创造力发展的时候,很难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才是最富于创造性的。这也正是我们感到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教育十分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也并不认为对孩子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就应该经过这样的途径,即使你帮助孩子完成了一件在你看来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对于孩子的创造心理的发展来说恐怕也是一件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鼓励孩子的创造欲望、养成孩子创造的习惯可能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点上,控制语言模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控制语言模式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外部的语言表达代表着内部的心向,影响内部的心向可以通过外部的语言控制来实现。下面的A类句子可能是我们通常都能听到的,如果你或者你的孩子把它用B类形式表达出来,将会是非常有益的:

A:老师画的猫是灰色的,你却画成了红的,你得改过来。
B:老师画了只灰猫,你画了只红猫,让我们来看一下哪只更可爱呢?

A:小明搭积木真棒,我可不行。
B:小明搭积木真棒,可我不想学着他的样子。

A:这样的事情等你长大了自然会做。
B:你也可以试试,如果需要什么帮助就招呼爸爸一声。

A: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已经找了答案了。
B:这个问题还能用别的什么方法试试吗?

减轻压力

    通常情况下,压力迫使一个人服从环境,在有压力的条件下,人们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大多趋向于对他人的认同而缺乏自我独立性。

    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为了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应该遵循这样一些相处的原则:
    1不要过多地关心孩子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另外在孩子做错的时候,只要他的错误是有原因的、合"逻辑"的,他就应该受到肯定。比如,我们应该学会与孩子这样对话:
    孩子:爸爸,我为什么看不见空气的手?
    爸爸:空气是由分子和小的颗粒组成的,为什么说他有手呢?
    孩子:我知道天不下雨是因为空气把小水珠给托住了。如果小水珠太大,空气托不住 它,天上就下雨了。空气肯定有手。
    爸爸:你说得对。但是我们可以给空气的"手"换个名称,我们就称它"浮力"好吗?
    孩子:可以,现在空气的"手"我就叫它"浮力"。
    2 鼓励孩子"随心所欲",适度"放纵。
    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就是他们常常忍不住要"胡闹"。这种情况下,父母通常会对他们明令禁止,要求他们"好好地玩"、"乖乖地玩"--这其实就是要他们按照某种通常的、不变的规则来进行游戏。如果一个孩子只会按通常的规则来玩耍,看起来可能是非常听话的,但又有多少创造性可言呢?创造就是打破一切现成的规范。
    3 不要过多地关心孩子活动的结果,而要关心他们活动的过程。
    4 让孩子有独处的机会。

    你可以尝试一下:下定决心在一天甚至两三天的时间里不去过问孩子的事情,即使孩子没有同伴在身边也是这样。--你试过这样做吗?如果这样做,你和孩子会有些什么新颖的感觉呢?

    虽然孩子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会创造,但孩子与父母、教师、同伴等人适当的"人际分离"也会对他们的创造性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孩子在自己"个人空间"里的表现总是富于个人独创性。生活当中不难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喜欢独立玩耍与活动的孩子通常都显得挺有"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