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关闭窗口
解读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之语文篇:增、减、换、挪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解读2001年高考《考试说明》之语文篇:增、减、换、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曹阳
  200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换、挪”四个字来概括。

  “增”,指在作文“基础等级要求”里新增了“感情真挚”;在“发展等级要求”里新增了“善于描写”。“减”,指“常见文言虚词”减少为20个;“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今年不作要求;作文“发展等级要求”中删去了“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用词生动”。“换”,指原有某些考查项的提法有些改换,例如现代文阅读中的“科技类”改为“自然科学类”,原来的“社科类”改为“社会科学类”;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中的“细节生动”改换为“记叙生动”。“挪”,指原有的某些内容调整了语序,例如把作文“发展等级”里的“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的语序调整为“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当然,新颁《教育说明》还有一些其他调整,但主要是以上这几方面。

  这些新变化,有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表述更为严谨。

  例如,现代文阅读中的“科技类”改为“自然科学类”,提法更严谨,因为“科技”的概念是“科学技术”,“科学”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大范畴,虽然我们过去人为地把它缩小在“自然”的范畴里,但毕竟使用概念不够严谨。再说“技术”一词放在这里也不是太合适,删去后,表述更严谨,提法也更科学。

  第二,考点更为明确。

  例如,明示了“自然科学类”这样一个范围,实际上进一步明确了该部分主要从信息学和逻辑学角度考查准确迅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等能力。同样,明示了“社会科学类”,也就更明确了这一部分与自然科学类在考查重点上的区别。

  再如,在作文“发展等级要求”里,把第②项的“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改为“善于描写”,呼应了前面“基础等级要求”中的“符合文体要求”。实际上,第①项要求是针对写议论性文章而言的,第②项要求是针对写记叙性文章而言的。所以,在第②项要求里把“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改为“善于描写”,更突出了文体要求,使考点更为明确。

  第三,重点更为突出。

  例如在“发展等级”里将“见解新颖”挪至这句话的首位,不但语序更具逻辑性,还突出了“见解新颖”这项要求。这样就更能体现“有创新”这项考查重点。

  第四,减轻学生负担。

  一方面,新颁《考试说明》保持了与去年同量的“轮空项”:过去有两个“轮空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现在改为三个“轮空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但由于其中的“背诵”一项既是新增项又是轮空项,所以说今年的“轮空项”与去年持平。另一方面,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中把26个虚词删换为20个,进一步减轻了学生负担。

  第五,有利于今后教学。

  例如,作文“基础等级”新增了“感情真挚”这一条要求,这对防止胡编乱造,避免生搬硬套式的宿构套写有一定意义。在“发展等级”第二条“生动形象”里,把“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细节生动”,改为“善于描写”“记叙生动”。这不但突出了文体特点和相应的写作要求,而且更能针对中学生写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时常常出现的不善于描写,以概述代替描述等问题,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针对今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新变化,在高考复习和教学中,要注意做到全面化、科学化、类型化。尤其要注意类型化训练,例如现代文阅读训练中的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学作品类,这三类文的考查重点是不完全一样的,试题的题型也不完全一样,解题思路和答题要求相应也有不同之处,我们要训练学生把握这三类文的文章特点和解题要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作文训练要注意“三个加强力度”:一是加强思想感情训练的力度;二是加强文体类型训练的力度;三是加强创新思维训练的力度。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变化可以说是“微调”,我们要既重视《考试说明》的稳定因素,又要把握《考试说明》的变动因素,“见微知著”,搞好高考语文指导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