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美国的科教兴国之路(五)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16

三、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5、特别注重科技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 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 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进入知识经济阶段,科技创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龙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十分 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之优势。在美国 扬名世界的贝尔试验室里聚集了5万名科学家,正是这些科学家为他们的公司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英 特尔(Intel)公司从成立的1968年到1994年,其营业收入就增长了1,000多倍。

据统计,在美国的硅谷里,集中了7,00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的总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就 有20家在这里安营扎寨,如电脑公司惠普,软件公司微软,芯片公司英特尔等。硅谷的辉煌不在于它生产了 芯片、电脑、软件等,而重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造才能的人才,并由 这些人建立了创新的制度、体制和管理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派热气腾腾的创新社会环境。正因为有了 这样特殊的环境,又不断地培育出一批批创新力更强的人。创新成为这里永恒的主题[20]。

授予专利的数目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从1885年开始,美国每年的专利申请数目达 3,000件以上,19世纪90年代,专利累计共约21万件。今天,美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1991-1995年间,授予国民专利的数目以年平均2.15%的速度增长。1995年,美国对国民授予专利的数目为 64,509件。1995年,美国国民在国外获得的专利项数为109,146,比第二位的日本多28,241项,而中国只有 213项。美国平均每10万居民中持有的有效专利项数为422,而中国只有2项[12]。

美国政府早就认识到新兴小企业是一支有力的科技创新生力军,为了增加小企业对科技创新和解决就业的贡 献,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科技投资法案。自1958年至1969年间,联邦政府对科技新创型中小企业的 风险投资就有300亿美元之多。比同期的民间投资大三倍。今日美国的几家成名的大科技公司,如苹果计算机 (Apple Computer), 康柏 (Compaq), 英特尔(Intel)等在初创期间都是靠政府创设的科技投资基金成长起来 的。经过二十年的实践,美国国会发现政府花在小企业上的研究与开发资金,效果比在大企业、大学和国家 实验室要好得多,无论在创新程度、研究进度及商品化率等方面均收效显著,尤其在国家国防技术向民用转 移方面做的更为出色。所有在1982年后,国会又连续通过了三个与小企业创新研究与发展相关的法案,政府 在这些法案框架中运作,先后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中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和[先 进技术计划(ATP)],使美国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迅速发展。从80年代初IBM个人计算机诞生开始至现在,美国在 计算机产业小企业的推动下,完成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而支撑了美国经济近年来连续高速地 增长。据报道,目前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有37%来自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并为全国劳工市场提供接近50% 的工作机会,而且,新的工作机会亦有接近三分之二是由小型企业创造[22]。更加令人惊奇的是,大部分的 新产品和新主意都出自小型企业。

1990年,美国商务部开始实施了一个称为[先进技术计划(ATP)]的科技创新体系。它是政府与私人企业间的一 种独特的合作形式, 目的在于推动和促使企业对风险很大的高新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以便提高美国产品的 质量,增强美国产品和服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 研究院(NIST)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对先进技术计划(ATP)的评估。评估报告认为,实施先进技术计划所创造的经 济效益,远远超过了对这一规划的投入。评估报告说,如果没有这个科技创新计划,美国的许多产业如生物 技术产业、电子产业、制造业、软件业都难以达到今天的技术水平。如在先进技术计划的支持下,由一些中 小公司联合开发的一整套监测和控制汽车车身制造过程的技术,已经在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公司设在北美的 一半以上工厂里得到应用。到2000年这项技术将得到充分使用,这将使美国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汽车制 造业每年的生产成本下降6,500万到1.6亿美元。而由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所开发的一项加工大型半导体晶片 的新技术,已使美国成为世界市场上第一个能加工新一代300毫米直径的半导体晶片的国家[23]。

美国政府早就认识到高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历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发展高技术产业。1993 年,克林顿提出“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发电机,科学为发电机加油”的口号,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 策。1996年7月,美国国际科教委员会发表[利国的技术]报告[24],提出:“进入21世纪,我们把握技术领导 地位的能力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国的富强、安全和全球影响力,并因此决定着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 质量。”

6、注重发展军民共用技术

由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冷战和军备竞赛贯穿了整个50至80年代,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是优先发展军事 上所需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军事基础研究。因为研究将导出新知识、提供科学上的资本、创造知识的储 备、从而能够保障国家实力的提高,应付未来经济、军事的挑战。1992年的海湾战争和最近的科索沃战争都 是高科技发展在国防军事领域的应用。在历史上,几乎所有军事大国全都强调高科技武器及装备的重要。因 此表面看来的军事冲突,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较量。

然而,只有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当年美苏争霸太空时,前苏联依靠其 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加之采用军事大国策略,从科研到生产都是军事导向,在太空投入上大大领先美 国。从1982年全球太空预算的比较可看出,前苏联投入太空的预算有140亿到280亿之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0到2.0%。而美国的太空预算为121亿美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4%。但由于前苏联的科研结构间条块分 割,科技与生产脱节,整体科研体制落伍,故虽在太空领域某些方面居于领先,整体上却落后于美国。而美 国的方针则是把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发展军民共用技术,一方面完成了国防科研任 务,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7、发挥政府的干预职能

在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的政策操作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和驱动功能。最近美国出版一本轰动一时的书 --[改革政府],指出“多掌舵少划桨的政府”才是真正强大的政府。我们所要求的不是“多大的政府”, 而是“怎样的政府”,即怎样使政府更能适应现时代社会经济高度和快速发展的要求,能够反应灵敏且指挥 自如。克林顿很赞赏此书,他一再说: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小政府,大投资,强国家。1997年4月,美国总统 技术政策办公室又发表了高技术发展战略报告[开创21世纪的科学技术],这是美国政府发展高技术的纲领, 它对开创21世纪科学技术的战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该报告明确指出,只有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才能保住 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25, 26]。

由于高技术与美国国家的战略利益紧密相关,为了保住美国在某些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政府会及时出面 干预协调。例如80年代初,日本在半导体工业方面已开始领先于美国,这给美国政府很大的冲击。美国政府 总结了半导体工业中因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及教训,由政府建立了协调机构,便于美国半 导体行业的技术、设备、产品的标准化,并由协调机构组织联合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由于美国政府强 有力的参与,到了80年代末,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又超过了日本。再如,为了保持住美国在信息领域的领先地 位,白宫1997年又宣布了下一代因特网计划,将采用超高速的全光纤网络和宽带技术,传输速度要比现在快 100-1,000倍。为了保持美国在信息和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由此给美国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美国政府将持续投入大量资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