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中国人了解美国的教育状况,旅美16年的陈屹女士经过几年的调查了解,写出了一部有关美国教育的诱惑与困惑的书稿。本书由中国社会出版社近期出版。北京青年报自今日起连载这部书稿。
    ■ 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孩子的个性就如英文中的我,“I”永远是大写。美国是个人人要自由,把“又由”挂在嘴边的国家。美国是个只有三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三百年前,几百名清教徒为了自己的自由和信仰及免遭英国政府的迫害,乘坐一艘“五月花”船,经过海上数月的漂泊。终于抵达美国,由此掀开美国移民史的第一页。从此,一批接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追梦者,掀起移民美国的世纪潮。当然,这里也有从非洲大量抓来和骗来的奴隶,还有从中国来的大量劳工。
    独立战争前美国一直是英属殖民地,欧洲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体系,在美国起主导作用。受不同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对美国教育传统影响最大、最普遍的是信教徒改革派的意识,强调教育目的是提倡宗教和道德。美国宪法的基础,也是本着圣经新教的体系编写的,强调仁义和博爱。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美国人在特定的场合进行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更没有专设的爱国课。美国对学生进行的爱国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每天清晨,第一堂上课铃一响,进行的第一项内容,即是学生们虔诚地把手放在胸前;庄严地大声宣誓。
    在美国,任何人在正式场合都决不允许有任何亵渎国家的不妥行为。美国孩子从小就有非常强烈的信念,即“我是美国人,我为作一个美国人而自豪”。
    ■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由于美国国家的移民性,学校教育的内容则强调个人的享受与责任之间要取得平衡。学校无论在传授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思考方面,都重视启发和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
    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下接受教育和成长,自由、自我的精神,已根深蒂固地植入美国人的文化中。每个刚出生的孩子都是充满个性的个体,他的成长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约束其个性的发展,孩子便得不到展现个性的机会,便失去个性;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便可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具有个人的魅力,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美国孩子从成长环境来说要比我们国内的孩子幸福得多,无论家庭或是学校,允许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表现力,给予和鼓励孩子的自我与自信,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一和最好的。家庭和学校都认识到,孩子之间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体差异。
    所以,美国孩子骄傲地宣布自己的梦想:“我将来要做美国总统。”在我们看来这完全是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口出狂言。我们国人是决不会如此大言不惭的。即使是流传甚广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还是外国的舶来品,又有谁敢当众说:“我将来要当主席”。恐怕说“想当部长”也会被人认为是痴心妄想或痴人说梦。
    而在美国,孩子们这样说决不会引起什么麻烦,大人反而会高兴地说:看,这孩子将来定会有出息。把孩子的梦想当做是令人欣赏的志向,当做是不但人人可以去做,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
    美国孩子的这些敢说敢干、惟我独尊的精神,与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因果关系。那天在我儿子的班上,一位小男生吃力地念着墙上的生词,不时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实际上这些完全是孩子应该掌握的知识。孩子终于结结巴巴地读完,孩子的父亲自豪地伸出大拇指,一再夸奖他说:“尝试嘛,好,非常好!”孩子听后也非常自信地说:“谢谢!”
    设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这样,家长还不恼羞成怒?即便不在人前说,回家也会好好地训斥一通。这样一来,下次孩子再遇到这样的场合,心理压力会更重,又怎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呢?如果这个学生的家长不是夸奖和鼓励他,而是不满地训斥他说:“你是怎么念的?就这么几句话还念不全,你是干什么吃的!”学生的情绪会多沮丧,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挫伤,从此再也不敢当众念书了。家长及时给予的鼓励,会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他意识到存在的不足,会更加刻苦地学习,将来他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