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美国的科教兴国之路(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21

四、美国成功的教育制度

5、造就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始了一项“零点项目”研究,该研究历时20多年,花费上亿美元,参加人过百,涉及 100多个公立和私立学校。他们的研究成果导致了美国国会1993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为此制 定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 育。”[31]

今天,历史已发展到知识阶段,谁占有知识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有优势。随着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劳 动者素质仍是决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关键仍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所以造就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正是新世纪的需要。

6、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美国的教师素质较高,早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就要求小学教师应具 有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一律按其所受教育的程度(即学位)评定。

进入80年代以来,劳动力素质、国家教育质量等问题被高度重视,于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 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专题报告,指出“面向21世纪的美国人,必须认识到两点最基本的真 理:第一美国的成功取决于更高的教育质量,第二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与此任务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即一支经过良好教育的师资队伍。”正如中国领导人表述的: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 师[32]。

7、走向新世纪的美国教育

美国各阶层对教育都非常的支持,教育被美国全社会认为是生存的基础和生活质量的保证。美国科技教育水 平的发展与整个国家的重视密不可分。一方面,从政府到整个社会,都能够意识到科技教育水平对国家及个 人的重要性,尊师重教早已成为美国的社会风尚,个人、企业、团体都积极地接收教育,帮助教育,从事科 技活动;另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也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科技教育推 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反过来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和教育事业。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 性循环。

作为分权制的美国教育,近年了又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要与地方社区相结合,如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波 伊尔博士等提出的要“创建新型美国学院”的主张正是体观了这种要求。1983年,美国的全国教育质量委员 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急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报告。1988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又提出了[改革中的美 国教育]的报告。1991年,布什总统签发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3年4月克林顿总统公布了[2000年目 标:美国教育法],明确赋与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以法律地位,并规定设置教育标准和教育改革审议会等等。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又提出了一个题为[塑造未来]的报告[33],指出提高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学 科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是塑造美国未来的中心任务。

美国的[2061计划]的卷首语写到“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将发生迅速的变化。 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映。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 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目前,美国已经基本普及了中、初等教育,这一点可以从两项 指标中看出。在美国,14岁以上成人文盲率为0.5%,初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5%,而中国这两项指标分 别为18.5%和55.5%。到1995年,美国82%的人口具有高中毕业文凭,22%的美国人拥有本科和研究生学位。今 天,几乎所以5到17岁的青少年进入学校,而年龄在18至21的青年人有43%升入大学学习。各种各样的教育方 式,使美国教育正在迈向终身教育之路。特别是知识经济大潮涌来之际,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美国政府 更加重视教育。1999年,克林顿提出了全美新的国民教育纲领,要求8岁以上儿童“能读会写”,13岁以上少 年“能够上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18岁以上青年能够接收“大学教育”,成年人接收“终身教育”。美国 提出的目标是到21世纪初将美国发展为群众性的知识社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34]。

1997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向国会递交了一份名为[开创21世纪的科学和技术]的报告[26],克林 顿在附信中写到:我们有责任,对我们自己、对我们的孩子、对未来的后代,去进行在科学技术上的这些远 见投资,以帮助我们把握住这一变化瞬间,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21世纪的美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