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美国的科教兴国之路(八)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22

五、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在世界知识经济的大潮中,每一个国家政府、每一个企事业 单位、甚至每一个个人都应该学会用世纪的眼光从高处和远处打量自己,随时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通过 创新,迅速加以克服,以求赶上和超越,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由于世界科教事业发展加快,使各国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正如中国科学院最近在:[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文中所说,在知识经 济时代,从技术革命到产业革命的周期将缩短,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 将增加,“后发优势”的作用将减弱[35]。面对挑战,“思路决定出路”,“落后就要挨打”。

继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1995年中国政府又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 的科技进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 会议上,江泽民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 亡的高度认识。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又强调,必须抓住机遇,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全面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掌握科技发展的 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这说明中国政府已经准备好去顺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 进的潮流,顺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和根本利益。[36, 37]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我们找到了国家强盛的持久动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 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科技水平有滑坡迹 象,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经济国际竞争力。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世界排名第7位,而科技国 际竞争力排名第28位,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是我国国际竞争力八大类指标中唯一连续下降的指标。而 且我国科研效率不高,1996年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总人数与企业研发人数均列世界第4位,但我国科研专科 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只分别列世界第32位和第21位。我国科研机构效率低下,几十年来基本上是从计划经济的 需要出发,由政府部门规划和兴建,各自形成“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封闭体系,形成了军民分割、条块 分割、部门分割和学科分割的局面。科研与生产相脱离,众多科研成果或者由于脱离市场需求,或者由于转 化渠道不畅而被束之高阁,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经费投入不足更加制约了中国科技水平,尽管按绝对数来 看,我国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国科学研究和开发(R&D)的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却一直 徘徊不前,甚至降低。1992年,我国R&D经费占GDP的0.8%,而1995至1997年这一比例一直为0.6%,相对于美 国的2.52%,我国有很大差距。从1992年到199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连续下滑, 从5.1%降到4.4%。其中1994和1995两年还出现了比上一年的实际负增长[18]。此外,危机我国科技发展的令 一原因是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失和科学家英年早逝等现象的存在[38]。

可喜的是近两年中国政府开始加大科技投入,199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虽为 4.4%。但却是自1991以来比上一年实际增长最多的一年,比上年(1996年)增加14.3%。中国在世界上的科技排 位,1994年前还排在28名以后,1997年进到了第20位,1998年又上升到第13位[39]。中国政府还计划1998年 到2000年底的三年内为国家“知识持续工程”投资48亿元。致力于使国家科技竞争能力,在2010年以前进入 世界前十名。力争2000 年全社会R&D/GDP的比例达到1.5%[4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教育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 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 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上,综合 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无论就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 性的地位。从发展趋势看,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因为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 为培养高级人才起着中心作用[36]。

历史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谁占有知识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有优势,教育也一样。一个国家,如果公众科 学素养水平很低,将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面有责。我国是一个发 展中国家,要支撑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确实存在着很多困难,尤其是财力上的苍白无力。自1993年以来,财 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只占GNP的2.4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世界各国到 2000年应实现6%的目标,而我国只能实现4%,足见我们的教育投入的低水平。虽然我国高等学校的R&D经费近 年来有较快增长,但与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按汇率折算,1997年我国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高等学校的R&D经费支出为6.52亿美元,不到美国的3%。邓小平说过:我们有个危机,可能 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这几年中国教育的状况确有令人感到危机的味道。应该把教育 放在超前和优先的地位。忽视了教育就是丢了根本。有人说:没有一个国家会因为花钱在教育投资上而破 产,却可能因为花钱在军事上而亡国。[41, 42]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征是多学科的交汇和融合,科技的生长点和经济的增长点交叉结合。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 要求人才的高素质和创新性以及强调终生教育。因为教育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是全社会都应承担的责任 和义务。政府通过经费投入对教育进行调控是必须的,但调动社会办教育也要特别强调。为全面实施科教兴 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教育,特别是社区性高等职业教 育,扩大现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规模,实行终身教育,以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希望这一概述性的文章能有助于推动祖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尽早实 现。21世纪科学技术的成功归属于那些对科学技术准备充分的人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参考文献:

[1] 徐向艺,刘静,"论企业R&D及政策选择",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88-91页.

[2] 崔之元,"知识经济:二十一世纪的希望",明报月刊,1999年2月号,49-52页.

[3] 李长久,"世界经济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1998年第8期,6-9页.

[4] 张越川,王素清,"关于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5期,27-31页.

[5] 赵丽红,"知识经济下高科技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战略",经济论坛,1998年第17期,7-8页.

[6] 李棕,"西方转向知识经济",世界经济,1998年第11期,5-8, 29页.

[7] "经济继续扬帆今年成长可望近2.5%",世界日报,1999年1月28日.

[8] "经济札记: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Yahoo 新闻.全球报导,1999年6月17日.

[9] "IT业促进了美国积极增长,并降低了通货膨胀率",Yahoo 新闻.科技,1999年6月24日.

[10] 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8,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1] Rita Colwell (Director, NSF), Beyond Barcodes: Wisdow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National Press Club, April 29, 1999.

[12] 美国经济实力分析,237-266页.

[13] "美科研费万七亿创新高",星岛电子日报,1999年7月6日.

[14]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1996.

[15]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1998.

[16]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World 1998.

[17] 美国1999年联邦预算.

[18] 1998中国科技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19] "美国风险资本投资增长惊人",Yahoo 新闻.科技,1999年8月17日.

[20] "经济持续扩张 高科技行业居功厥伟",世界日报,1999年4月3日.

[21] "数位经济 后来居上成主流",世界日报,1995年6月23日.

[22] "小型企业对美国经济影响举足轻重",世界日报,1995年10月25日.

[23] "先进技术规划推动美国科技创新",Yahoo 新闻.全球报导,1999年8月22日.

[24] 林世渊,"论科教创新领域的闽台合作",亚太经济.两岸关系,1998年第12期,41-44页.

[25] 宋养琰,"创新三题",经济新论,1998年,8-11页. 技术创新:国企振兴之本

[2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p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7] P.Westmeyer, An Analytical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 1997.

[28] 刘先强,"试论我国高教体制的跨世纪转换",四川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6卷,第1期, (1999) 90-100页.

[29] William F.Massy, Resource Allo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30] 闵维方,"21世纪的信息经济与大学得作用",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60-271页.

[31] 沙林,"科学与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华报,1999年7月3日.

[32] 厉以贤,"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教师素质及师范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 版社,(1999) 194-209页.

[33] Advisory Committee to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Shaping the Futur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96.

[34] 邱学华,"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65-176页.

[35] "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民日报,1998年3月23日.

[36]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6月16日

[37] 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8月24日

[38] "中国科技发出盛世危言",科教兴国论坛,1999年4月27日,www.china101.com.

[39] "大陆科技竞争力升至第13位",世界日报,1999年2月23日.

[40] "知识创新工程将投资48亿元",世界日报,1995年3月20日.

[41] 黄梅,"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思想与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22-28 页.

[42] "高希均论计算国防预算机会成本",世界日报,1999年4月3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