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故事:三位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则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这个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一生默默无闻。这不正验证了托尔斯泰曾说过一句话:“人活着,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标。”今天又读了《怎样成为教育的行家》一文,不由联想到当前新课改前提下的我们究竟怎么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我想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考虑呢?
首先是观念上的角色更新。就是全面关注人学生的发展。最近学校开展的探究性活动,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体验。课堂上,小组学习、探究的形式被广泛使用,孩子之间充分交流,小组之间互相探讨,总结规律,寻求结论。通过实验操作、社会调查、观察记录、亲身体验、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我们还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我们的职责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上我们积极地旁观,设身处地融入其中,认真听,仔细看,帮助学生发现矛盾点,指导解决问题。我们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没关系,慢慢来,你会想起来的!”目光中充满期待,期待中蕴涵无限的爱。尤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质疑精神、求异思维及批判意识,让学生敢说我不懂。课堂上这样的声音多起来了,“谁还有不同意见”?“老师您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老师还真不知道,你让老师学到了新知识”。教师把教学看成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切磋的过程,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资料,共同研讨,寻求答案。师生距离越来越近,关系也就会越来越融洽。
其次是方法上的角色更新。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教给学生新学法。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精心设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讲台不再是教师独霸的舞台。师生角色转换,共同拥有不仅仅是三尺的讲台,学生手执教鞭,走上讲台;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同样向小老师质疑,回答问题:“老师,这个字我总记不住怎么办?”小老师皱了皱眉头,作思考状,一拍脑门,“小李你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小老师煞有介事的样子,课上轻松愉快的场面令人忍俊不禁,激动不已。
老师们放手让孩子走向社会,走近生活,例如,学习了人民币认识一课,数学老师让学生进商场帮家长购物,孩子们拿着钱,计划着花,不仅学会使用人民币,同时也能受到勤俭节约教育。
老师们指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明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他们让学生准备自学本,内容丰富,其中一项是质疑问难,还有课后小结,记录错题、错字,养成回顾反思习惯。探索中不同学科、不同班级运用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欣喜地发现当我们做到了教无定法,体会到贵在得法,并把学法指导贯穿始终的同时,孩子们也感受到鱼与渔兼得的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探索新的评价方法。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限于对学生作业、考卷、课堂上表现的评价,我们还试图通过学生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水平进行评价。再有评价也不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生与生评价,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应运而生。如今老师们不再吝啬一个“优”字,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自信,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快感,并且方式多样,精美的卡通画、笑脸、太阳、月牙等,只要是孩子喜闻乐见的都用上。评价的标准力求层次化,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标准,用一把“伸缩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是啊!正如本文作者所言:教育灵感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我每天每日与之交往的儿童。乌申斯基曾说过“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让我们每天多一份对学生的关注,那么你会觉得教育的天地是那么的宽广、无限……那么,我们中的更多人不就可以成为“教育的行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