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餐桌上的变化

作者(来源):方勤    发布时间:2008-11-04

1978年到2008年,弹指之间中国的改革开放整整走过了三十个年头。30,一些新事物呈现不穷,一些东西却消失了,眷恋过去,刻骨铭心。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少不了饭桌。只有吃的好了,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和谐生活。然而,不同的年代,饭桌上的东西却不一样。佛曰:“一粒米里看世界”,从老百姓的餐桌上的变化,不难看出这30年让我们感到惊喜的发展。

78年——88 

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很长一段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居民们购买粮油,要用《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的门市部排队购买。那个年代,由于食品、物资匮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街道上到处都是拥挤嘈杂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记得小时候每顿饭中如有鸡蛋、肉、鱼、鸡、鸭等中的任何一样,都是让我笑得合不拢嘴的,就像是过年。在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早饭吃咸蛋时,父母都是将咸蛋一切四的,也就是一只咸蛋,一家四口人吃,因为当时买鸡蛋、咸蛋要用粮票换。当时过年的时候才供应每户二两香油,市场上卖鱼和虾的很少,即使有大家也舍不得买。去市场上选肉,主妇们都专爱挑肥的,为的就是回家能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记得小时候每年过节之前,妈妈都要做蛋饺,我总是等在旁边,为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吃上猪油渣,那简直是人间美味,香极了。

对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多半都是苦涩的,每月3040块钱的工资除了房租基本上都得搭在吃上,虽说饿不着可也吃不好。

好在这种状况到了80年代中期已大有改善,副食供应逐渐充足,市场上有时也卖些不用票证也能买的猪肉,海鲜仍很少见,几块钱一斤的虾还不是普通人家说买就能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餐桌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市场品种渐渐丰富,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冬天也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细菜,大白菜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很多家庭开始随吃随买,冬储菜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要说变化最大的还是年夜饭,原来家家户户都是在家里吃,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小时候,看到父亲总是早早就开始储备过年的食物了,从小年夜就开始将一些食品做成半成品了。现在基本上都是上馆子吃了。

到了90年代中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进餐馆尝尝鲜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谁家有什么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又省事又有面子。再往后,餐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佳肴。鲍鱼、海参、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国内市场,人们吃的越来越多元化。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

可吃着吃着,人们慢慢品出点道来,整天大鱼大肉,许多疾病都找上门,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病例持续攀升,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于是,人们又开始大规模地减肥保持身体健康。

 

98年——08  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到了21世纪初期,家庭主妇们开始寻找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极为重视。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此时“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现如今牛肉按位置卖了,肉馅要分肥瘦,鸡蛋是纯天然的,各种奶制品琳琅满目……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方便上班族,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半成品,荤素搭配,原料都已经切好、甚至调好味配好酱料包,买回家以后炒熟即可。她告诉记者:“别看市场里什么都不缺,可人的口味是越来越挑,现在讲的是要吃好、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一个;早晚吃点水果可抗衰老……”

2008年是北京的奥运年,我们把饮食文化展现在外国友人面前,让他们品尝了中国的美食,同时也让世界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