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北京分数为何低 外地分数为何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2-24

  面对如此大的分数差,北京有些老师、学生和家长认为,各地阅卷宽严不一,监考宽严不一,北京学生整体素质高……

  

有关方面解释站不住脚

  对于西藏、青海分数低,绝大部分人都能理解,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分数低很多,省会城市比当地落后地区的分数低,就让人难以理解。一些人甚至公开指责这是社会主流阶层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其子女搞普遍特权。在近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几乎年年提出这一问题。

  有关部门曾这样回答两会代表的质询: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分数线与该地的录取比例有直接的联系。录取比例高,录取分数线就低,反之,录取分数线就高。而录取比例的高低,又取决于招生数量及考生人数。在招生人数上,办学体制决定了高校在各地招生数量的不均。一般来说,学校数量多的地方,招生数量也相对多一些。而考生数量的多少,则与当地的高中阶段分流工作有关。

  这一解释其实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强调招生数决定了分数线,高校多的地方招生数也就该多;二是考生的多少与高中分流有关。

  了解背景的人都知道,这一解释其实主要是为北京辩护,对其他的分数不平衡现象,譬如同一省内省会分数比其他地区低的问题,并没有回答。这一解释背后的含义是:北京的高校数是全国最多的地区,因此招生量相对较大;其次,由于北京在初中升高中的分流中,60%的学生上了职高、技校等,使参试人数大大减少,于是升学率大大提高,分数也就下来了。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一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北京的大多数高校均是全国重点大学,由国家来投资,并非北京地方院校,理应惠及全国考生,面向全国公平招生;第二,北京的分流,本身就是分流了一批学习不如目前这批在普高升学的学生,并不影响分数的高低。同时,从招生量与人口的绝对比值上讲,也是不合理的。如河南、山东人口均接近1亿,但招生总量仅有8万人左右。但北京人口仅1000余万,招生总量却达2.5万人之多。

  对于北京招生量大,还有一个理由是“社会稳定”的问题。对于这种解释,许多同学反驳说:“难道就北京有稳定的问题,其他地方就可以不讲稳定?”

  

外地判卷不严、考场舞弊?

  虽然说录取比例决定了分数差的存在,但动辄100分,甚至200分的差距,让许多人仍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对于这一巨大的差距,许多北京的老师、家长、学生不愿承认。清华大学附中一位老师辩解说,北京在高考判卷时把握的尺度比较严,因此北京的分数普遍较低,但没有水分。他举例说某一年北京考生的小作文平均分只有6分(满分20),但西南某省平均分高达11分。更有一些家长及老师认为,“外地高考考风不好,作弊的较多”,因此,“外地的高分不可信”。

  对此说法,有关专家认为,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高考阅卷,不可避免地存在把握标准的尺度不一。有的地方会严一些,有的地方会松一些,有时候差距是较大的,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北京就是全国最严的。判卷尺度的不统一所造成的成绩上的差异是存在,但并不是造成这么大差距的主要原因。至于“外地考风不好,舞弊较多”之说,专家认为,此说多属猜测,虽然个别地方的确考风不好,但也不可能导致普遍分数大幅上扬。

  事实上,在有些录取率较低、竞争异常残酷的省份,由于各个城市、各个县、各个学校都在拼命比高考成绩,所以在监考和阅卷环节都互相死盯,惟恐别人上去了把自己顶下来。这些地方考风出问题的机率反而较小。

  

勤奋是成绩好的惟一答案

  那么如此大的差距,到底是怎么造成的?高水平、高强度的应试训练再加上同学的刻苦,似乎是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答案。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北京籍的同学告诉记者,他和他的中学同学在入校时,高考分数均是班里最低的。同宿舍来自湖南的一位同学,高考分数比他高出100多分。目前他自己的功课在班里仍然落后,而湖南这位同学则是第一名。“他的高考分数比我上清华的同学的分还高,我问他怎么不上清华,他说他的这个分数在当地上清华还差很多。”

  问他与外地同学的差距,这位同学回答得比较实在:“其实他们并不比我们聪明,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他们比较用功。你想想,农村的孩子不好好读书,就没有出路,所以他们学习普遍都比较刻苦。就说我们班那个湖南的同学吧,他拿一本计算机编程的书,能一天不动地一个字一个字‘抠’下来,我可不行,看上20分钟的书就想玩。”

  武汉某大学一位老师在反驳“外地判卷尺度较松”的说法时激动地说:“你们到外地看看,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竞争,看看孩子、老师多辛苦,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分那么高。在许多地方,一般重点中学,到高二第一学期就基本结束了高三的课程,几乎是利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准备高考。学生到了高二就像进了监狱,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应试训练达到了极致。在许多地方,高考的竞争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可在北京,据说临近高考,还有考生看球赛。”

  清华大学一位女同学也认为,外地来的孩子大多比北京籍孩子刻苦。“我们北京的孩子,周末要么回家,要么都出去玩去了,可许多外地的孩子像没有节假日这个概念似的。我们班一个四川的女孩,都烧到38度了,还在教室看书,这一点我们的确没法比。”

  

对京沪讲素质,对鄂鲁讲分数?

  对于如此大的悬殊,北京、上海的一些老师强调,虽然北京、上海学生的分数低,但综合素质较高,因此,这种分数差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

  一些老师与同学认为,这种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一位湖北籍大三学生说:“高考录取讲的是什么?就是分数!高考之所以在强烈的批判声中没被取消,原因就在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承认北京、上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但高考并不是用素质的标准去选材,用的是分数。先不说素质难以量化,这种说法本身就包含明显的不公平与歧视,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对一些省的学生讲分数,对一些省市学生则讲素质。”

  另一位同学则说:“我并不反对用素质衡量一个人,但应该用一个统一标准。其实谁不愿意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一些’?但愈演愈烈的分数战不允许我们去发展素质,如果我们像北京、上海的学生高考前夕还去玩,我们肯定就没学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