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四期《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儿童在感知和认识事物上与成人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儿童在言语、推理和理解三方面存在混沌状态。成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社会化的特征,而儿童则是以自我为中心。成人在认识事物时除了借助感知对象所赋予的一般形式之外,还要借助理性的分析。所以,成人对事物不仅有表象的整体的认识,而且有深层的细节的认识。儿童的认知则不同,由于还不具备逻辑的、理性的分析能力,其对事物的感知只停留在表象阶段,所以这种感知是模糊的。儿童常常以一种成人难以预料的理由来理解和回答一些复杂的语言现象,这种理由在成人看来通常是不合逻辑的,甚至是荒谬的。换句话说,在复杂的语言信息面前,儿童最初处于混沌、模糊状态之中,但却能以自我为中心,找出自以为正确的解释。这种不懂装懂的语言认识过程显示了儿童对于新的、复杂的语音信息具有一种忍耐力。这种神奇的能力被称为儿童语言习得中的“模糊忍耐力”。儿童的模糊忍耐力使儿童不为复杂的语言信息所困惑,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对于这些信息的理解就会停留在混沌状态。伴随着大量重复的、相关的、辅助的信息的继续输入,儿童头脑中模糊的表象认识逐渐深入到清晰的细节认识,与成人不一致的认识逐渐接近成人的认识,最终结束这一认识的模糊状态,达到正确认知。举例来说,许多中国小孩在随父母去英语国家之前,根本不懂英语。但是新环境中全方位的英文输入,并没有使儿童困惑不解。几个月后,这些孩子开始讲英文,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以相当快的速度达到了英语本族儿童的水平。
儿童喜欢听故事也是一个例子,它集中反映了儿童的模糊忍耐力在儿童语义发展中的作用。显然,每个故事都有许多儿童听不懂的话语,但他们却会专心致志地听下去。一个故事反复讲上几十遍,儿童都能很有兴趣的听下去。因为每次重复都使儿童对讲话的理解更进一步,逐渐由模糊、不确切到清晰、确切。
儿童在语言习得中的模糊忍耐力使大量地输入新的语言材料称成为可能。在教学中,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等,教师向学生不断地输入大量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一次次地增加理解、记忆,最终完全理解或基本完全理解所使用的材料。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而逐渐理解,是学习者提高外语语感的重要途径。另外,儿童借助非语言手段理解新的语言,会给他们带来许多欣喜从而刺激他们的求知欲。
根据语境猜测是儿童的一大乐趣,他们经常坚信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并且为此感到自豪。在笔者的教学实验中,课堂上老师经常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说“Great!”。一次,一个学生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后,几个学生兴奋地抢着说“Great!”尽管老师从来没有讲过“Great!”是什么意思,学生在重复的情境中,完全正确地理解并使用了这一表达。教学中有东西让儿童猜测,让他们根据语境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空间,使他们对话语从模糊的理解到清晰、正确的理解。这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具有极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