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授本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18

  有一次,一群工农兵学员耍嘴皮子,问苏步青教授:“听说你现在的水平还不如你的学生谷超豪老师,他的名气比你大多了。”苏老作严肃状,道:“怎么能这么说呢!我已经教出了名气比我还响的学生,他有吗?”这是苏老跟那些调皮的学员开了个玩笑,因为,他本人其实是特别赏识自己的学生、已经做了大学校长的著名科学家谷超豪的。但这话也有认真的成分。苏老说,他是为了让学生们更稳重一些、永远保持谦虚的品质,才故意如此说的。

  我从这段话里,却看出了一个真正的教授的情怀。教授教出了比自己出色的学生,那便是他特别大的成功。苏步青教授从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他看到了自己的弟子成为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当然会由衷高兴,而且他希望他的优秀学生也能够教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真教授也!

  前些日子,复旦大学研究生举办了一次“我心中的杰出教授评选”活动,在全校1049名正副教授中选出了10名佼佼者,已经退休的苏步青、谢希德两位年高德劭的老教授也“金榜题名”。这是学生们对一生诲人不倦的老教授的最高奖赏,连我这个局外人也为他们高兴和骄傲。

  学生们衡量一个教授是否杰出,主要是看他学术研究成果是否丰硕、课教得是否高明、人格品德是否优秀。复旦的教授们在此次评选中,有的当选“十杰”,有的获得不少选票,但也有一票没有的。面对学生的选择,教授们深深地感到了压力。编纂过在国内外屡屡获奖的《英汉大辞典》的陆谷孙教授,讲课也极具魅力,每堂课“至少要让学生大笑三次”。他说:“学生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我是无比珍视学生们的。”他还具有佛心,将稿费拿出来给没有财力办班刊的学生印报纸。这位科研、教课、人品三优的大教授,被同学们选为“十杰”第一名。跟这样的教授学习,是一种幸福,不用说也容易成才。

  这件事使我想到当前一些很风光的教授,他们忙着在外面兼职,游走于国内外名山大川之间,频频在电视上亮相,今天东一榔头谈“文化”,明天西一棒槌论“使命”,甚至以“拯救文化”、“传播文化新观念”而自许,以中国文化的动力而自居,仿佛中国文化没有他们,马上就要式微了……可人们却很少知道,他们给自己的学生提供了哪些滋养,又培养出了多少优秀学生。

  有所谓“平时不听报告,不开会,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实际上是个纯粹的文化人”的教授,针对媒体对类似这样的教授的批评诉苦说:“有些人的思维就是奇怪,你做官、经商他不问,在媒体上谈文化、呼唤文化,反而不对了。”呼唤文化当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像陆谷孙那样的大教授不是踏踏实实去教书,去研究学问,而是用很大的精力到媒体上去“呼唤”什么“文化”的话,他们虽然可能在外面、在舆论界风光无限、红得发紫,但恐怕至少难免失去学生们对他们应有的期望和尊敬,也肯定会失去同学们的大量选票。

  复旦大学的教授通过“十杰评选”受到了不小震动。他们说:“要做一个学生满意的教授真不容易!”这是肺腑之言,因为这“不容易”包涵了功力、敬业精神和人格力量。相比之下,拉一面学者的旗帜,去做一个媒体英雄和大众偶像,要轻松、容易得多,而且可名利双收。有人说新时代摩登教授的形象就该是这个样子。遗憾的是,媒体和追星者捧红的教授,大学生、研究生却不一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