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网民叫板小人书
大学二年级的小柯不仅是位准网民,每天依靠电脑学习,娱乐以至于购物,同 时也绝对是一位卡通爱好者。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读的小人书如今依旧十分令人怀 恋,但家中的小表弟因为早已学会上网,如今“小人书”成为被遗忘的朋友。
在小柯看来,家中小表弟的举动是十分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无一漏网地被 以图像为代表的卡通漫画征服了。”小柯认为:卡通最简单,却也最丰富,在想象 的时间与空间上都能让我获得极大的自由,阅读卡通漫画,更易理解、辨析,同时, 简单的图形与想象的充沛更能感染人,比起书本更生动。
研究传媒与青少年的专家认为:80年代前后的青少年虽然都受过现代文化的影 响,但有所不同,80年代前基本属于“阅读文化”一代,80年代以后应属于“电子 文化”一代。富于童话式想象力情节、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的卡通漫画成为今天青 少年的阅读首选,同时也成为“读图一代”的催生剂。
《十万个为什么》
是棵常青树
那么,究竟何时教育步入了读图时代呢?而这一过程又是如何演变和渐渐改变 着我们的阅读习惯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资料室主任郑丹娘老师分析认 为:就世界而言,“读图时代”开始是在大众传媒普及以后,随着电视业、新闻业、 出版业的日益繁荣,“读图时代”自然形成。中国人对“读图时代”的感受尽管来 得较晚,但步伐却是迅疾的。所谓“读图”是读者对以图形为主体内容的读物的一 种阅读爱好,而最早最先爱好读图的就是孩子们。图片成为主角,文字在某种程度 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以《老照片》的热销为起点,开启了出版界以至影响到整 个传媒界延续至今的读图浪潮,人们称其为中国的“读图时代”闪亮登场。
“但读图时代不能简单理解为只读图,不读书”,郑老师向记者介绍:去年一 则消息就指出,被称为“几代人忘不了,一辈子都用得着”的全套12册的《十万个 为什么》丛书出版才两个月就发行21万套,成为图书市场上的“常青树”。在上海, 等候在图书馆门前每天排长龙候书的年轻人依旧是阅读者中的大多数。
读图为教育
开启广阔领域
伴随着网校,网上大学的出现以及各类异彩纷呈,名目繁多的教育网站开通, 网络无疑为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读图时代的来临又为教育带来了什么呢?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汉字学的博士生赵新告诉记者:虽然图片以其前所未 有的真实感给人的视觉以强大的冲击力,但文字的生命力决不会因此而消亡,人们 终会在文字中寻求阅读的快感,读图应当是为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提供一个更形象 的通道。郑丹娘老师撰文指出:看书籍、报纸、杂志是人们传统的纸面阅读方式, 看电视、电影,以及电子出版物是进入现代的人们以图像阅读的方式,这一转变使 我们看到了一种媒介的跨越,一种阅读方式的跨越,一种文化的跨越,读图必然会 丰富求知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