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与“减负”本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渊源:1951年8月,当时的政务院颁布《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成为新中国第一份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翌年,我国开始实行统一命题的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以知识考查为核心的高考命题延续了多年,学生们往往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获取高分。
但从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也在尝试着与现有教育模式的“抗战”:抵制题海战术,抵制死记硬背,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到今年,这种“抗战”更集中、更突出,成效更明显。
历史卷共43题、150分,学生考后说,完全靠背能得的分不超过10分。该卷压轴的一个13分大题,特别加了“说明”:不要罗列具体(历史)过程。
政治卷共39题,虽然几乎都与时政有关,但学生说,时事政治也不用背,平时读报、看电视,有一定积累就够用了。
理工类数学卷共22题,一位教师读卷后说,我的学生平时问的问题要比高考题难。这表明题海战术的失灵。
市教研室负责人说,高考命题近年坚持的“能力立意”原则,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充分体现,就是要把学生从不必要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按理,数学考试离不开计算,今年数学卷关于射影判断的第16题,只需“运用一定原理进行推想就可得出结论”。这与高考中曾出现过的容器注水问题一样,用不着计算。年初,教育部还表示,今后数学高考可用计算器;而今年上海高考,计算器已被允许带进考场。
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动手技能,更注重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知识迁延能力,今年高考重新定位了学生应该承受的“负担”。
语文卷第7题提到了巴金的《随想录》,老师们说这是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但对有一定课外阅读量的学生,不是问题。
化学卷第23、24题,要求学生用文字阐明理由,仅掌握化学知识不够,还得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高考科目中没有地理,物理卷第20题却附带检验了学生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如果连地理的东西经、南北纬知识都不懂,这题就难得下手。
在现阶段的我国,没有统一招生高考,难以选拔英才;但若将高考这支指挥棒,指向偏、怪、难,使学生不埋进书山题海,就难以获得好成绩,则有悖高考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初衷,更与我国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方向格格不入。
细加品味近年的高考试题,教师们、家长们或许有这样的体会:光给学生加压已不可取,让他们多接触生活和社会,多一些爱好和兴趣,多有些幻想和个性,也许才是来年考场的决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