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科研型教师的素质与培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0-07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科研的能手,为此,我们对科研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一、科研型教师的素质结构

   科研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科研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如下主要因素:

   1.科研意识。指教师对科研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有强烈的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衡量一个教师有无科研意识,主要标志就是看其在教学工作中是否自觉自愿地主动地给自己提出科研的任务要求。   

   2.科研精神。指教师不仅想科研,而且敢于科研,不怕困难与麻烦,勇于承担课题,并以坚强的毅力把课题做好,取得优良的成果。衡量一个教师有无科研精神,主要标志就是看其在科研中是知难而退,使课题半途而废,还是知难而进,使课题善始善终。   

   3.科研能力。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必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选题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研究的组织实施能力和总结写作能力。以上五种能力是教师完成科研任务所必不可少的。   

   4.科研品德。主要包括:勤奋,合作,不图名利,尊重别人的成果,不抄袭、不剽窃、扎扎实实、不弄虚作假,有较高的事业理想。

   二、科研型教师素质的培养

   1.开展转变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提高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关于科研的有关知识,展开转变思想观念的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使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师是经验型的,凭教学的经验和技能来教学,现在已经不适应了。现代的教师是科研型的,要依靠科研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科研先导”、“向科研要质量、要水平”的思想观念,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2.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有了科研的积极性,更要有科研的能力。为此,我们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培训,主要有:请专家举办科研系列讲座,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研知识;把骨干教师送出去,参加各种形式的讲习班和研讨会,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己;选拔优秀教师上教育科研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系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知识和方法;在校内举办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请校内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树立科研标兵,让大家学习;等等。这些培训活动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在做中学。我们鼓励教师破除迷信和畏难情绪,勇于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基本做法是:骨干教师每人牵头承担一项区级或校级课题,或者牵头承担一项市级以上课题的子课题,一般教师都要参加课题组,承担一项课题研究任务,实现了每位教师都从事科研的要求,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4.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师工作评价考核之中,为教师科研提供动力保障。我们把教师承担科研任务与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师晋级、提升和年度工作量考核的评价标准之中,并建立了评奖优秀成果的制度。评价是一个有力的导向,也是一个有力的保障,在全校形成了人人争当科研先进的动人局面。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