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1998年高考招生过程中,广西率先实现了以计算机取代档案代的全过程“无纸化”录取,对颁在全国各地的20所高校实施了建立在“信息高速公路”平台上的异地远程录取。北京大学1998年8月10上午致电广西招生考试办联系远程录取事宜,半小时后,广西方面通过互联网向北大发出投档信息。下午一上班,广西招生考试办的同志打开计算机发现,北京大学今年在广西录取的二十多名新生名单已经“圈定”。
远程录取新概念
从面对档案袋到面对计算机,电子档案实现了物流变为住处流的历史性跨越,这就奠定了网上录取的技术基础。广西的网上录取分为本地和远程两种方式,这主要取决于招生高校的网络接入能力和主观愿望。任何一所高校,只要连上了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或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并向广西招生考试办提出网上录取申请,即可获得进行远程网上录取的授权和口令。清华、复旦、东北师大等20所高校在广西招生采取了这种方法。
关于系统本身,天津市招考中心副主任岳伟这样介绍:计算机过程录取是一种全新的招生录取模式,它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核技术,将考生档案电子化,并通过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传送给招生院校。招生院校通过计算机调阅考生的电子档案,提出拟录取意见和退档意见,由省市招生办公室进行审核批准——所有这些交流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进行。
公平 公正 公开
在电话、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全封闭”渐渐变得不现实了。怎样务求高考录取工作“公开、公平与公正”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网上录取”给高考保持“净土”本色带来了无限希望。因为,计算机“认指令”而不“认人”,投档和阅档过程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按照总分和单项控制线设置的投档条件旦设定,系统将以录取院校为单位自动生成投档单,并按分数高低自动排序,分数低的根本进不了阅档视线。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兼招生考试办主任车芳仁告诉记者,在这里,“塞档案”行不通,“弟条子”没市场,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可以最大限度得以避免。
所谓全开放式录取,包括两个层面:过程录取、现场录取投档与阅档过程无纸化。天津招生考试中心技术负责人杨洪生介绍说:“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设置了三层防火墙,并运用了多种防护措施,大量的加密、压缩也不是彩浒的工具软件,不必担心‘黑客’的造访。”计算机的科学、严密、规范和安全确保了其严格按照规定投档,每一个操作都将被记录在案,第一个数据都不能被改动,在计算机上所有操作都会受到监督,以往的“条子”自然失去了作用。
省时 省力 省钱
计算机远程录取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明显提高了录取工作的效率,减少了招生院校的经费支出。南开大学1998年在天津招收600多名新生,分布在50多个专业,学校配备了4台微机,组织了10多名工作人员,一天多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录取工作。而在往年,这项工作至少需要30多人到录取现场工作三天才能完成,且还要花费一笔住宿费,这还不算到省外招生的情况。天津大学招办的柴教师由衷地说:“真不错!我们学位招600多名学生,6个人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天津大学彩专业辅助录取程序对新生进行专业的拟录取,更提高了录取工作的速度,据天津体育学院介绍:该校在全市招收140名新生,仅用了3个多小时就基本完成。
网上录取的经济意义也不容小瞧。在传统的录取模式下,高校招生人员满天飞,1000多所高校要分别向几十个省市区派遣招生人员,粗略一算,差旅费每年不下三四亿元。而采用网上录取,所需经费只有传统录取方式的1/12~1/50。据介绍,广西招生考试办高考无纸化录取系统三期工程下来,总投资不到500万元。难怪有不少人说:“高科技也许不直接赚钱,但它可以大量省钱!”
明天会更好
尽管教育部早在1995年就提出网上招生的要领计算机也在逐渐深入到我国的招生考试工作中,并得到社会和招生部门的认可,但旧的招生录取工作模式已经延续了二十多年, 在天津的试运行中,招生人员对于用计算机接受和发出指令、交流信息、阅读电子档案等还不太适应,反映出传统工作模式带给招生工作人员心理上和习惯上的思维定式,也反映出招生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不能适应新的招生管理模式。
天津通过1998年的实践积累了经验,1999年提高“双过半”,即一半以上录取院校和一半以上的考生采用“网上录取”,从而加速全面实现网上招生的进程。天津的实践还反映出一些非技术性问题值得重视,如过程录取的信息标准、工作规则以及经费问题。招考中心反映,这些尚需教育部制订统一规定和进行协调,以及各方达成共识和协同努力,才能使计算机过程录取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据了解,教育部为达到三年目标,已决定抓紧进行信息代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抓紧制订与过程录取相配套的招生管理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