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清华大学正在进行试验的这个项目全称叫作“基于网络的过程性学生素质评价系统”,简称为“网络评价”,由清华大学教务长吴敏生教授主持。从去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的9所试点中学开展,包括北京的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京4中、北师大实验中学,上海的复旦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和广州的广雅中学、执信中学。由这9所中学共推荐出150余名优秀并有特长的高二、高三的学生,来参加清华大学的网络评价试验。
韩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选拔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韩认为,通过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21世纪的社会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标准单一,形式单一的考试无法真正衡量复杂而有个性的人。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误导教育,使教育趋向僵化、压抑。分数只是一个机械的指标。分数高的学生常常是记忆力好,重复性好,而他的创新能力是否强,单凭一两次考试是看不出来的。清华的此项试验就是尝试着把高考和其他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通过过程性的评价,选拔出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
进入这项试验的学生,平均每周都要上网两次,通过网络评价课程、网上学术周、网上专题讨论、小作文写作等形式,和清华大学以及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进行交流。教授们可以在不断的接触中通过种种方式全面地了解这个学生,对他的创新、个性、情感、思维等综合能力进行评测。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向教授提交小论文、探讨问题、提出观点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在经过半年左右的交流后,由教授组织答辩会,对学生进行答辩和面试,然后以多名教授投票的方式向清华大学招生办进行推荐,最后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
去年暑假,进入这个试验项目的40名高三学生参加了“网络评价夏令营”。至今,其中已有15名学生成为清华大学的预录生。复旦附中的一名男生就由于在文学方面非常突出而受到了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的推荐,成了清华大学的预录生。韩博士说,在清华,不拘一格选人才是有传统的。当年钱钟书和吴晗的数学成绩都不太好,但由于他们有突出的才华和素质,清华通过教授投票还是录取了他们,日后都成为一代大师。
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为学生减轻负担,但由于有考试的“大棒”悬在头顶,落实减负很难。韩锋认为清华的此项过程性评价体系,使考试成了人才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仅仅是测量了学生在知识、记忆力等方面水平的参考因素。这样学生的负担才有可能减轻。韩坦言清华的这项系统借鉴了美国目前已经比较完备的人才综合评价与选拔系统,但要想把它推而广之,甚至代替目前的考试是不可能的。“现代人才评价的办法,比之于传统的考试,其工作量、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以及资金投入都要大许多。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很难效仿。以我国目前的国力来说,大面积地照搬美国的人才评价系统几乎不可能。”“我们目前搞的这个尝试,对于教授们的精力以及财力都牵扯很大,但如果因此而选拔出了一些有特长、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