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网民已达到1000多万人,“酒井”式的网上用语也在网络世界流行开来,而且更加五花八门。记者从经济出版社获得的消息称,《中国网络用语词典》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出版。
    这本词典预计收入词条2000多条,正文约40万字,所收的词条有一般的术语,聊天室常用的比较特别的词语,考虑到实用性,还收入了常用的外语词以及缩写,有些词语有常用的不同的说法,分别列条。
    负责该书出版的苏耀彬编辑已年过半百,作为网民,他告诉我,刚上网的时候,他有一段时间特别不适应,遇到“伊妹儿”、“裤”、“瘟都死”这些词时一头雾水,觉得新鲜加搞不懂。
    苏编辑对于网络流行用语持较为接纳的态度,他说:“编辑这本词典的用意,一方面是实用,便于一些新网民比较快地克服词语方面的障碍,也便于有关人士了解网络用语;另一方面也是作为社会语言学和新词新语领域的研究成果。”
    新兴网语是近年来我国新生词语出现激增之势的集中体现。
    据有关部门做出的保守统计表明,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已经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条。有关专家估计,进入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络,新词语的传播手段和速度将更为方便和快捷。
    面对新生词语的汪洋恣肆,有人提出现代汉语急需规范,呼声认为很多外来词、流行语、缩略词……或者是胡编乱造的新潮,或者是莫名奇妙的符号链,有害于民族语言的纯洁和健康,是语言的垃圾,应当加以剔除和摒弃。因为词汇贫乏,所以才乱造词汇,不懂语法所以要“超越”语法,没有文化才轻慢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张德鑫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诙谐地说,语言根本不存在污染问题,“哇噻”、“帅呆”在老人眼里也许被认为是污染,可对于新新一代就是血肉,就是精神气儿,因而语言无所谓绝对规范。对新生语的入境和产生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如吕叔湘先生所倡“宁滥勿缺”。
    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也表现出对于流行语的认同和渴求:“一句‘美眉(妹妹)’,一个‘GG(哥哥)’,给了我们很多‘一本正经’所没有的乐趣。我们说的‘新新话语’在我们之间存在,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资料表明,中国产生过两次新词语及对其研究的热潮,一次是50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为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一次是从80年代中产生至今,开始对“纯”和“健”提出反思,但语言学界一直对于新兴词语的态度比较严谨、冷峻、挑剔、指责,限制之声多于肯定之声。有人指责,网语的最大毛病就是品位低下。
    “网语”词典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研究员于根元编纂的,他曾经担任过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目前是教育部“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的第一负责人。于先生对于新生词语的出现和规范谈了自己的看法。
    “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语言在发展,语言也需要规范,但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规范。”
    于先生认为,网语有以下的三个特点。一,生动风趣,相对于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网上的生动表述也可以缓解压抑的情绪。比如,“55555……”即“哭”的意思。二,注重人情味,网上喜欢用哥哥妹妹相称,这样可以有一种家庭味道,使冰冷的网络更有人性。三,语气比较调侃,比如“恐龙”指脾气不太好的女子。当然,这也使得网上的语言显得颇有挖苦、嘲讽、谩骂的意味。
    但是,于先生也认为目前网语层次不高,造词方法多以谐音为主,还有些纯粹是为了追求快捷而产生的。然而,网络影响生活,网上的虚拟空间其实是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它语言的长处和短处都是生活语言的放大,对于网语的规范要尊重约定俗成,因为约定俗成是无法代替的客观伟力,可以体现语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