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网络已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中小城镇,从城市走向农村。在过去网络几乎是一片空白的湖南农村某些地区,也出现了以商品交易为主的网络信息平台,乡村知识青年开始驶上“信息高速公路”。
    网络逐渐走入普通家庭,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小。调查表明:在各年龄段中,20-30岁的青年上网率最高,居其次的是12-19岁的青少年。
    在上网青少年中,62.9%的青少年出现了个性化情绪,20%的青少年有情绪低落和孤独感,12%的青少年与家人、朋友疏远,5.1%的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此外,青少年“网恋”现象也比较严重。一名18岁的高中女性,在两个月里,竟悄悄约见5个“网上情人”。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互联网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必然会使青少年习惯于放弃思考、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它所营造的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将会消解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使受众“被投入经验的覆盖之下”。
    互联网使教育经历着空前的变革,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但网络并不能代替教育者,不能代替生动活泼的实践和五彩缤纷的生活。网上的“虚拟存在”与网下的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青少年的网上行为与网下实践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利用互联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与加强网下的常规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切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目前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互联网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如何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应该成为建立青少年网站的首要考虑因素。要按照“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网通,资源共享”的24字方针,坚持中央网站与地方网站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发挥整体优势。要组织专家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软件,积极推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要根据青少年学生、青年农民、青年工人等不同群体的特点,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网上竞赛、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从而建立吸引青少年的强势网站,更好地发挥自主阵地的作用。如团湖南省委创办的湖南省青少年热线网站、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创办的网上团校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受众。因此,为了防止青少年人性的“异化”,变成“数字化人”,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在网下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精神和思考力的培养训练,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网络规范教育,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培养青少年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此外,还要注重对青少年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少年避免因迷恋网络带来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在青少年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的立体性青少年思想教育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队伍是当务之急。调查发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中有4.3%的人根本不用电脑,43.6%的人认为电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作用不大(36.0%)或根本没有作用(7.6%),有37.1%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据此,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工作队伍计算机“硬件”配备和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熟悉网络,学习网上教育方法,培养和建立一支既懂政工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队伍。
    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优化网络环境,首先要正确把握网络的宏观导向。面对网上针对青少年的各种思想文化争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要通过网络确立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汉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引导青少年用好网络,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