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哈佛大学里的彝族姐妹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1-13

    在建国十周年的庆祝活动上,彝族小伙子巴莫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内蒙姑娘,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结为眷属。姑娘跟随小伙子来到了四川凉山,他们养育了三女一儿,都上了大学。1992年,大女儿成为彝族历史上第一个女博士,二女儿不久也成为硕士。2000年国庆节前夕,两个长得很像的姐妹带着沉重的行李,走进首都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双双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

    姐妹双双得“头彩”

    1999年10月,姐妹俩在给父母的电话里除了平常的问候之外,还告诉了他们一件特别的事情:她们俩分别由各自的单位推荐,参加了一个专业测试,目的是去哈佛大学研修学习。妹妹曲布嫫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推荐她和其他7位同事去见了专程从哈佛来的贝克教授,妹妹对贝克教授说,她曾经在法国帮助过一个图书馆整理他们收藏了许久但被视作天书的彝文典籍,还在这些典籍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当然,还给他讲了她们三姐妹彝族文化研究的事情,贝克教授很感兴趣,挺认真地对她说,那你就到我们美国去帮助我们,因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有大量的彝文典籍,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说不定还会发现几件无价之宝!

    妹妹那天没有想到过会和姐姐阿依一起去哈佛,几天以后,姐姐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通知她,有一个去哈佛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学校安排她去参加测试。很快,姐妹俩双双通过测试,被哈佛大学录取。

    姐妹俩一同去哈佛读书,就连哈佛大学的贝克教授都为她们高兴,贝克教授说,在哈佛的历史上,有夫妻、父子同时去学习的,还没有过两姐妹同进校门读博士的,更不用说是一对中国的少数民族姐妹,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奇特姻缘民族之家

    那是1959年,17岁的蒙古族姑娘刘玉兰从内蒙毛纺厂来到了北京,任务是在刚建成的民族文化宫里担任内蒙古展团的解说员,正在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的彝族小伙子巴莫也来到文化宫里帮助布展。小伙子不仅工作认真,而且能歌善舞,加上黑黑的皮肤和英俊的长相,大伙说他就像一只山鹰。在这山鹰的眼里,那位蒙古族姑娘生得美丽大方,而且一看就知道她的心地特别善良。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山鹰飞向了美丽姑娘。周围的人异口同声地说,他们的确是很般配的一对。可是,一个在北方,一个在西南,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本来,巴莫毕业后是有条件留在北京的,可是,他太爱凉山了,不回凉山,就没有了根。玉兰姑娘当时想得很简单,北京已经建设得很好了,留在北京有什么意思?祖国还有许多艰苦的地方需要年轻人去建设。第二年,他们结婚了,3月份,巴莫先行回到了凉山昭觉。10月,妻子也来到了凉山,来之前她做了很多迎接艰苦的心理准备,可是一到昭觉,她还是哭了。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满目荒凉,当时正患病的她爬上一个山坡到单位报到,可是那里一个人也没有。

    在认识巴莫之前,刘玉兰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的一生会在离家乡千山万水的西南大凉山度过。1961年夏天,在凉山昭觉,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了,父亲巴莫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阿依。当时正是困难时期,凉山本来经济就很落后,生活艰苦可想而知。不过女儿的出生还是给家庭带来了许多快乐。

    1964年,他们的第二个女儿诞生了,取名叫曲布嫫。1967年,儿子巴莫尔夫出生。1970年,小女儿乌莎嫫又来了他们的家。这个民族之家,4个孩子中的3个女儿后来都到北京去上学,而且都是就读于父亲曾经学习过的中央民族大学,儿子也在成都拿到了学士学位。当老大、老二双双到哈佛学习的时候,当年活泼可爱的蒙古姑娘早已做上外婆了。

    再苦再难也要读书

    凉山地区的教育比较落后,三姐妹从小学习条件也很艰苦。可是阿爸像大山一样坚韧的性格始终是她们力量的源泉。

    现在正在哈佛作博士课题研究的曲布嫫直到读完初中,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笨的孩子,学校填报志愿的时候,她悄悄地填一个中专,母亲知道了问她为什么不想上高中,她说,我太笨,读了高中也考不上大学,还不如上个中专,以后当个护士什么的也挺好。妈妈那天很耐心,讲的道理也很简单:你就笨鸟先飞,别人读一遍,你就读三遍!第二天,妈妈态度坚决地跑到学校里去,亲自把女儿的志愿改成了普通高中。那一年,中央民族学院附中到凉山招高中生,要录取4个男生,4个女生,老二的考试成绩刚好是女生里面的第4名,加上又填了高中的志愿,当年,她就告别了凉山,来到了北京。

    倾情彝族学无止境

    1977年恢复高考,大姐阿依应届毕业就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成为巴莫家的第一个大学生,4年以后,拿到学士学位的她分配回到了凉山,在州委宣传部工作。当时像她这样年轻又有学历的人在单位少之又少,如果她继续干下去,无疑可以作为培养对象加以提拔。这个时候,又是父亲改变了她的生活,父亲语重心长地对阿依说:“我们彝族并不缺一二个做官的,缺的是文化,是专家、学者、教授。”在父亲的鼓励下,1984年,阿依考上了母校中央民族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是这一年,妹妹曲布嫫从民族学院毕业分回到了凉山,也在一个政府部门工作,在一般人看来,也是前途无量。可是在父亲和姐姐的影响下,她也放弃了从政的道路,第二年,她考上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彝族文学史。

    有两个姐姐作榜样,小妹乌莎嫫1987年也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三姐妹在北京会合了。1988年,老二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1992年,大姐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彝族历史上第一个女博士。1996年,大姐又开始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1998年,曲布嫫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跟随著名学者钟敬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暑假,女儿们回到了凉山,父亲望着三个女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虽然女儿们都已经有了比父亲高的学历,可是在她们心中,父亲巴莫永远是一座高山。这几年,姐妹们做的很多事情中,有一件是她们最用心力的,那就是让彝族走向世界。去哈佛之前,她们投入了大量精力筹办的第三届世界彝学研究会在云南石林召开,大姐阿依担任了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看到全世界的彝学研究专家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彝族的历史文化,巴莫一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在快要结束采访时,笔者在巴莫家中与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彝家姐妹通了电话,她们说,目前,正在筹备在哈佛的彝族文化展示活动,不久,哈佛人就可以在校园里感受到来自东方彝族文化带给他们的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