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韩寒同学在小小年纪就写出《三重门》那样的成功作品。但书出了不久,就有人质疑该书内容,有人认为韩寒的作品属于早衰的文学现象。首先是文本早衰。这本小说的文体好像倒挡的时间飞行器,要是钻进去,你就会邂逅许多古人、名人,“眼睛还没睁开,就一路吱吱呀呀,半文半白地穷酸”。其次是情感早衰。顺着小说叙述者的指点,主人公林雨翔的父亲是个伪文人,母亲是个搓麻婆,周围的同学也个个是笨头笨脑。在韩寒眼中,周围同学都成了远不及自己的傻瓜。机灵的韩寒有时也会乱了阵脚,仅靠有限的阅历却要在书中大谈生活的哲学,被人一捧,真把自己当天才了。最近听说,新出版的《零下一度》远不及《三重门》轰动了。
    近日又有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争写教学参考书、长篇小说这样的作品。对学生自己写教参,有教育学家认为:个人的成功不具有共性,个人经验也并不普遍适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劳凯声指出,学生写教辅书是应试教育的“怪胎”。写书的实质只是把自己对考试的心得和成功介绍给别人,并没有达到知识的创新,不能提倡学生写教参。
    少年出书忙,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受家庭熏陶。例如作家肖复兴、毕淑敏等都曾辅导自己上中学的孩子出版10万至20万字的中学生系列书籍。二是一些有才气的中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或特殊生活经历出版成册。如曾经流行一时的深圳少女郁秀出版《花季雨季》;“哈佛女孩”刘亦婷现象等。三是自身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大中小学生凭借自身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进行个人创作。如韩寒的《三重门》。四是出版商的商业炒作,看重青少年的创作潜力主动为他们出书。
    希望“一书成名”成为小作者们的普遍心态,有专家指出:出书低龄化只是商业社会的某种文化现象,不能将小作者和小作家等同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