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还是学理,这个问题的确困扰过不少学生,这是由目前高等教育的缺陷造成的。现行的高考制度与赌博有几分类似,那就是,一旦考生作出了某种选择,他就很少有机会作出什么改变,尤其是在填报志愿方面。由于没有后悔药可吃,学生们不得不在作出最终选择之前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包括求助于所谓“潜能测试”。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方面的“文理鸿沟”是一种历史产物。由于高考试卷分成文理两种,从高中开始,学校就对学生进行文理分科。在大部分大学里,文理之间壁垒森严的局面也远远没有打破,一个学生很难从教育体制层面上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过早的文理分家,造就了大量偏才,这些偏才的形成不是由于其自身的个性特点,而是通过某种强制完成的。早就有专家指出,对于人才的培育与成长来说,文理分开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目前,在许多地区和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改革,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打破文理界限,比如江苏省正在研讨高考不分文理的可能性,在不远的将来,考生将有可能自由选择某些非必要的考试科目。在大学里,文理兼修的学院也已经出现,并且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学生的欢迎。从大的趋势上看,高等教育“宽进严出”也是势所必然的,在大学不再难进,文理不再泾渭分明的环境下,过早地帮助学生选择学文还是学理显然毫无必要。
    从资料看,“潜能测试”的题目设计是严肃的,但这并不能推论出它的测试结果是准确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在他们的爱好、特长、气质与将可能从事的专业之间,很难找到必然联系,相反,往往存在着一些“测不准”的因素,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很可能将来成为天体物理学家,而一个思维缜密的人也许会成为瓦格纳。过早地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往往给中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加剧偏科现象,这样的后果也许是问卷设计者始料不及的。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学生这方面,鼓励他们做各种大胆的尝试,鼓励他们全面发展、有所侧重,在教育体制方面,加快文理融合的改革,让学生更方便地转系转专业。“潜能测试”的“大集”是不用去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