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执武,今年37岁。
那年他20岁,他们班56名同学只有4人考入了大学或中专,其他人全部回村干起了农活。由于没有农村劳动的经验,他们只好从头学起。为此,许多家长不住地叹息:“花了钱不说,孩子也成了黄瓜,啥活也干不了。”
让于执武耿耿于怀的是那次掐高粱穗。赶马车的师傅让他把马往后牵一牵,以便将高粱穗稳妥地放在车上。于执武累得满头大汗,马车不仅没有退后,反倒往前走了许多。赶车师傅发话了:“老师没教你赶车吧?娃,你说念这书有甚用!”
那天晚上,于执武羞得饭也没吃,赶车师傅的话折腾得他翻了一夜没睡。
半年以后,于执武成了一名民办教师。在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他暗暗发誓,决不让自己的学生再有类似的难堪。他清楚地意识到,不管主观愿望怎样,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竟是少数,农村的孩子们将来大都还得回来,教给他们生存的本领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一朴素的想法渐渐形成了他“面向农村、面向动植物,注重实用、科技能力培养”的农村教育思想。
一天下课休息时,一阵蛐蛐叫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边抓蛐蛐,一边用眼睛的余光瞟他,孩子们既想抓又怕他批评。那一刻,他脑海里掠过了童年的记忆:当他把家里惟一的马蹄表“修”坏时,母亲追着要打他,父亲却拦住了,“难得孩子有这个好奇心,一块表算啥?”
“对,难得的是好奇心!”于是,于执武加入了抓蛐蛐的行列,与孩子们一道闹腾起来。
上课了,于执武走上讲台,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到哪儿抓蛐蛐又多又快?为什么?蛐蛐怎样吃东西?对人类有害还是有益?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教室里吵成了一锅粥。这时,于执武适时地打断了争吵,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好好观察,一星期后找到答案。
一星期后,学生们自己找到了答案:蛐蛐喜欢潮湿的地方,吃农作物的地下茎和根,在阴暗的地方容易抓到,是农民的敌人。
答案找到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大增,从蛐蛐到老虎,从小草到庄稼,问个不停,观察个不停。与此同时,于执武徒步数百公里,走遍了周围13个村庄的沟沟洼洼,采集到植物标本33类120多种,办起了丰富的植物角。从此,孩子们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家乡。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智力和能力的开发。
一次,于执武带领学生在校园里给杨树剪枝,好几次都因树铲打滑铲不掉树枝。他和学生们反复思考,在铲子上增加了两个用来防滑的铁叉。这一简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其发明在1996年全国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得了国家级银质奖。
防滑铲的成功,激起了学生们的创造欲望,对于执武的触动也非常大。他开始有意识地用“赏识”的目光将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到对“日常生活问题”的思考,并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思考的结果创造小发明,撰写小论文。
李胜光是一位爱思考的学生。一个星期天跟母亲到地里劳动,发现因为工具不合适,母亲间苗时,不是把该留的苗给拔起来,就是把该拔掉的草和多余的苗的根儿留在地里,于是不得不再来一次,凭空增加了劳动量。
李胜光将这个情况告诉了于老师。在于执武反复的启发和帮助下,李胜光不断地对这一现象发问:为什么要重复劳动?有没有更适用的工具?旧工具的毛病在哪里?怎样改进?
在于执武的辅导下,李胜光发明了不留残根的可旋式间苗铲。不久,这项发明在山西省第九届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之后,又在全国发明比赛中获得银质奖。
受发明过程的启示,于执武总结出了利用“问中问”法引导孩子发明创造的经验。他每周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作“问号周会”,经过自问、他问、互问、取舍问、自责问、考验问、笑笑问等步骤达到解答疑问、发明创造的目的。
在这一经验的指导下,《蒜苗与月季花间作可防虫害》等小论文和双刃多用砍刀、新型砖墙开缝器等直接服务于农村的小发明相继问世。
有豆腐村美誉的卢家窑村,几乎家家都做豆饼,家家在做豆饼时都会发生腐烂现象。这个问题在“问号周会”上提出后,孩子们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腐烂是因为温度高,温度高是因为凉晒过程中豆饼不透风。不透风……对,在豆饼模具中加两个用于间隔的圆柱体。很快,全村的豆饼再也没有腐烂过。从此,家长们开始对自家不起眼的“毛毛娃”、“小丫头”刮目相看。
卢家窑村还是个榨油村,一半以上的村民从事个体榨油,但由于方法传统,效益偏低。怎样多出油、提高效益?问题在“问号周会”上提出后,孩子们经过提问和试验,得出了蒸熟大豆可使其利用率提高45%的结论。发明传播后,270多户当地榨油个体户的经济效益提高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