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追逐“顶天立地”的物理学家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1-13

  人物简介:许京军,1966年生于北京。1993年在南开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后成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研究学者,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从事863高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础性研究基金项目等的科研工作。

  我们坐在临窗的桌边交谈。冬日午后的阳光隔着雾气照进窗来,自然恬淡的气息悄然而至。许京军说,在维也纳的街边有许多小咖啡馆,当他在实验室里做完了实验,就会去那里,一边品咖啡,一边思考实验中的某个问题,一呆就是大半天。如同临窗的景色和维也纳街边的小咖啡桌,许京军给人的感觉亲近而真实,远不像他所研究的物理光子学那般深奥难懂。

  

物理学研究凭的是意志

  许京军并不认为自己在物理学方面有特殊的天分,他当年的愿望是当医生。“你不会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兴趣,但是成就感会带给你兴趣。”在南开物理系读书时的许京军很辛苦地做着他的物理实验,读到研究生二年级,许京军开始从事“自泵浦像位共轭器”的研究,当时国内外有很多人从事这一研究。许京军在实验室里呆了3个月,将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光反射率从29%提高至68%。“当时特别高兴,有一种很强的成就感,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承认,觉得我还行。”这种成就感支撑着许京军开始了光子学的一系列研究,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研究项目,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使他受益匪浅,由此奠定了他以后科研的基础。

  许京军认为做事情不管有无兴趣,只要它是本职工作就得把它做好。“现在,我在招研究生的时候,会碰到一些非物理系的学生。比如他学数学,如果他跟我说对数学没兴趣,学不好想改行,我一定不会要他。我选择学生的标准首先是人品好,踏实肯干,其次才是聪明。世界没有多少事情让你感兴趣,但是你一旦做它,就要把它做好。从事研究工作更是如此,物理学研究到一定阶段,要想深入下去,不是凭聪明,而是靠意志。”

  也许仅凭想象无法知道许京军在他十几年的物理学研究中付出过怎样的艰辛,只是在他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之后,面对赞叹与羡慕,许京军很轻松地开过一个玩笑:“如果让你用一只眼睛去换这个教授,你干吗?”在实验中,许京军的一只眼睛因为受到强激光的照射几乎失明,他的手臂也遭遇高压电的强击。他对此的解释是命该如此。

  

手电与老师

  “父亲跟我说,你要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但是他从不约束我。后来读书,导师也很少限制我,所以我一直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从事自己的研究。”许京军从小随父亲过着军旅生活。在读高中之前,他几乎没正规上过学,跟随大学毕业的父亲学习或者自己自学。每次参加考试,成绩绝好。在这种自由无拘的环境中长大的许京军进大学后,从师于光子学的创始人———张光寅老先生,张先生在学术研究和思想上也给了他充分的自由。

  父辈与师长影响着许京军的为师之道。“在理工科的研究方面,老师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个简单的例子,学生进门的时候是黑洞洞的,老师拿着手电棒,这束光投向哪里,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搞科研,一是要入门,就是说要知道在这个领域里别人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我又该如何做;二是要入道,即具备独立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能力。”

  许京军先引导学生入门。给学生一个并不太难却具有新意的课题,这些课题他大多做过一些研究并且短时间内会出成果,这样就会带给学生成就感和信心。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了半年还没结果,许京军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指导方向是否正确。

  此后教学生入道。许京军会给学生提出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并提供一笔研究经费,让学生自己去从事研究并在研究中发现解决问题。从师于许京军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他也在刻意培养学生们的这种能力。很多时候,许京军并不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告诉你谁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去请教他。你自己去找答案和我告诉你答案是不一样的。”

  自由无拘的个性同时也影响着研究中心的氛围。做一项实验的时候,许京军会在实验室里呆上一两个月,实验做完了,他开始悠闲自得地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放松之后再去思考下一个研究课目,一旦找到方向,便开始另一轮的忙碌。在光子学中心实验室里,可能大家会忙到谁都顾不上说话,也可能好几天见不到一个人。许京军从不用自己的时间表去要求学生或是合作者。“重要的是效率,而不是你每天呆在实验室里。”

  关于光子学中心的研究发展方向,许京军的观点是“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一定要做得好,要在国际上有名望,这是争取学术地位的关键所在。立地,就是要有收益,具有实用性。用这些实用项目的收益去支撑基础项目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基础科学的研究是贵族科学,它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去支撑,就我们国家的现状而言,更需要那些有着广泛应用背景的科研项目。你只有争取到这些项目,才能获得科研经费。”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便成为许京军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我更适合当学者

  “我刚辞职。”许京军说。在此之前,他是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的副院长。当职两年多,他在办公室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行政职务带来的很多琐事让许京军头疼,每到这个时候,他都想方设法地躲出去。

  许京军很喜欢在欧洲做研究学者和客座教授时的那段时光,但是他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国内搞科研。“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与个人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学校的实验室需要我。就生活条件而言,国内和国外的差别主要在环境和交通上,其他方面的差别并不太明显。在国外做科研,各方面条件会比国内好,但是你内心的感受不一样,总觉得是在为别人打工。国内的研究与发展都处于上升阶段,每一年,我都会收到好些国外留学人员的求职信。他们很多人都想回来,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好位置,而你在国内拥有一个好位置的时候,就不要轻易放弃。”

  29岁就成为教授的许京军很喜欢自己的校园生活。他说自己最适合当学者。因为年轻,学生们并不把许京军当老师看。他们叫他老许,甚至小许。学生们常去许京军家里讨论问题,一大群人说说笑笑,弄得许京军的儿子很羡慕,说自己长大了也要当老师。许京军倒是更希望儿子能当医生,并且是一个名医。